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人工智能日益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与学科建设的双向赋能为实现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共融共生、相互助力和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学科调整,用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学科转型升级,同济大学就是典型代表。
其实,翻开同济大学的“简历”就会发现,该校的学科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同济共有18个学科进入A档,其中材料科学、环境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化学位列全球前千分之一,工程学位列全球前万分之一。同时,学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在U.S.News2024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38个学科上榜,土木工程连续多年问鼎全球第一!此外,环境工程、水资源工程、工程学等9个学科均位列全球前50名,以绝对实力阔步昂首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壮阔征途上!
即使有着如此优异的学科建设成绩,同济大学也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紧紧把握时代脉络,积极探索学科转型。作为中国最早探索“人工智能+”转型的高校之一,据了解,同济大学所有的学科都在进行“人工智能+”的交叉升级,以求与新工科的发展相适应,在多个领域开创了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
其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是同济大学多措并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代表。此前,由同济大学牵头建设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启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高峰学科,设立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博士培养班,每年招收近百名人工智能领域的博士研究生。同时,以人工智能赋能,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智能规划、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创新成果接连诞生,成为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升级的典范。
而土木工程作为同济的王牌学科,其转型最能体现AI赋能的深度与广度。该校土木系科也同步从原来关注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安全、经济,转向关注“低碳·智能·韧性”方向发展,更加着力于前沿研究和学科交叉,不断向深海、深地、深空方向迈进。
在“大交通融合发展”方面,则进一步加强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交通、车辆载运、高速磁浮、低空经济等领域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努力在铁路、公路、航空和磁浮综合交通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让优势学科更加焕发新机。
人工智能与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人工智能挑战、冲击传统学科,而是二者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共谋共创、重塑体系。很显然,同济大学主动拥抱这种变化并借力这股“东风”扶摇直上。而这对于想要报考这一高校的学子而言,该校前瞻性的准备能够确保掌握适应时代需求的知识体系,在未来的升学就业中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