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菲律宾三描礼士海域上演了一场荒诞的“军事大戏”:美菲联合军演的靶舰“米格尔·马尔瓦尔”号,一艘菲律宾退役老舰,在拖往预定海域途中,自己先闹了个笑话。
这场原本计划用来“威慑中国”的实弹演习,被美菲执行成了闹剧,美菲手忙脚乱时,解放军的雷霆行动给美菲展示了什么叫“用实力说话”
八旬老舰“抢戏”沉没,演习剧本泡汤
当地时间5月5日一早,这艘美国造、南越用、菲律宾捡,三层转手的"老古董"刚出海就闹脾气——拖船时速开到比自行车还慢的5节(9公里/小时),遇上点风浪直接表演"自沉绝活",距离预定挨揍海域只剩7公里时,咕嘟咕嘟沉进了海底。
不过毕竟是1944年美国建造的老家伙,历经美军、南越海军,再到菲律宾海军,80岁高龄确实也算“寿终正寝”了。
按照原计划,美军的F/A-18、F-16战斗机会先进行模拟攻击,然后由菲律宾海军发射韩国制造的“海星”反舰导弹,完成“最后一击”。这“海星”导弹,号称韩国版“鱼叉”,射程约150公里,菲海军已装备在两艘主力护卫舰上。
2024年初,他们还用这导弹成功击沉过一艘中国制造的油轮,因此这次演习,美菲两国都铆足了劲,想重现类似场景,好好展示一把海上打击能力。菲律宾媒体更是早早将此解读为对中国的“威慑”。
谁知,这场有九千多名美军士兵、五千多名菲军人员参与,还吸引了英、法、澳、加等国派员及16国观察员观摩的大型演习,关键“道具”居然自行退场。靶舰这么一沉,无疑给这场意在“秀肌肉”的演习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尴尬。
要说靶船意外沉没已经足够招笑了,但更绝的还是菲军方的应对。人家硬是把实弹演习改成了"空气打击",对着茫茫大海发射价值百万美元的"海星"导弹。
这操作,倒像是往太平洋撒钱——菲律宾海军发言人还嘴硬说"打击效果完美达成",看得围观国家直呼"好家伙,元宇宙军演提前实现了"。
菲军老旧家底藏不住了
说起来,美菲联合军演这类“意外”也不算新鲜事了。回顾近几年的演习,类似的“翻车”事件并不少见。
2023年,在菲总统小马科斯亲临观摩的火力展示中,美军“海马斯”火箭炮发射的6枚火箭弹,戏剧性地全部脱靶。而在2024年那次使用“海星”导弹的演习中,尽管导弹命中了目标,靶船却未能立即沉没,最后还是靠小艇近距离安放炸药才完成任务。这些都成了外界讨论的笑料。
演习频出状况,更深层次的问题,恐怕是菲律宾海军装备的老化。数据显示,菲律宾现役舰艇中,约有62%来自美、日等国的二手甚至淘汰装备,平均服役年限超过45年,不少舰船甚至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
例如,1943年建造的“胡马邦”号巡逻舰,竟然在2022年于港内被台风刮沉,听着都有些不可思议。美国提供的军事援助舰艇,也常常被指为“养老院级别”的装备,发动机和火控系统老旧不堪,能否正常运作往往都得打个问号。
美国的“双簧戏”
美菲军演的“沉船秀”,暴露了美国在南海的战略逻辑:用盟友的命去填,自己则躲在幕后收割“政治红利”。
明明F/A-18和F-16战斗机具备强大的远程反舰能力,却甘愿扮演“空中掩护”的配角,将使用反舰导弹“击沉”靶舰的“主角”位置让给菲律宾海军。这种安排,很难不让人解读为美国意在将菲律宾推向台前,使其主动承担挑衅中国的角色。
美国则可以退居幕后,实施其“代理人”遏制战略,既避免直接卷入冲突,又能坐收渔利。
至于美菲此次演习的科目设置和地点选择,都带有明显的指向性,靶船沉没的吕宋岛附近海域,距离黄岩岛仅一百余海里,在南海演练击沉舰艇的意图不言自明。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正深陷政治危机。随着中期选举临近,其支持率暴跌至30%以下,而杜特尔特家族的候选人莎拉·杜特尔特支持率却高达60%。为了转移国内矛盾,马科斯不惜在南海挑事,甚至配合美国进行高调军演,试图塑造“强硬领导形象”。
然而,这种“政治表演”不仅未能挽回民心,反而因靶舰沉没事件彻底沦为笑柄。
然而,菲律宾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装备的现状,似乎难以支撑其扮演这样的角色。此次靶舰的意外自沉,更像是一出“自我击沉”的闹剧,将菲律宾军队的现实困境暴露无遗。
中昂反应
美国人算盘打得精:菲律宾挑衅成功就赚个南海据点,搞砸了也不耽误卖军火赚钱。可惜中国压根没接招,山东舰带着9艘战舰直接开进演习区围观,052D驱逐舰的炮口都快怼到美菲军舰脸上了,明摆着告诉这群人:"你们接着演,我看着呢"。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是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打脸来得比计划快"。上午七点二十分靶舰沉没,七点半菲律宾民众就上街举着"外国军队滚出去"的牌子抗议。
就在美菲军演期间,解放军南部战区宣布组织海空兵力在南海进行例行巡航。此前,菲方还在巴布延海峡附近侦察到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的活动。这些军事部署,被视为中国对美菲挑衅行为的回应与警示。
有分析指出,即使是美国国防部长也曾承认,在亚太地区与中国军队交锋,美军并无绝对优势,解放军强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对包括航母在内的高价值目标构成显著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菲律宾若指望在南海发生冲突时美国会依据《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全力介入,或许显得过于乐观。
马科斯政府积极配合美国的南海策略,除了地缘政治考量,亦有其国内政治的盘算。据称,马科斯的支持率面临挑战,通过对外强硬姿态转移国内矛盾、争取民粹支持,可能是其争取中期选举胜利的策略之一。
结语
从菲律宾靶舰的“自沉”,到印巴的“非对称博弈”,再到中美在南海的“斗法”,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强权主导的世界里,小国的生存愈发艰难。
对于菲律宾来说,这场“沉船秀”不仅暴露了其军事实力的虚弱,也揭示了其在美中博弈中的尴尬处境——既想“亲美”又怕“被卖”,既想“亲华”又怕“被算账”。而对于美国,这场闹剧则暴露了其军事工业的“摇摇欲坠”和“战略模糊”的破产。
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清晰”和军力增长,正在重塑亚太的地缘格局。正如一位军事评论家所言:“当美国还在用‘PPT’画六代机时,中国已经在用歼-36试飞舰载系统了。”
历史从未终结,但南海的风向已经变了。在这个“乱世”,谁能在强权博弈中找到新规则,谁就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