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医药委员会主办的“第一期非遗中医正骨疗法传承培训班”在承德市举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运动医学二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王尚全教授在培训班期间接受专访。



中医运动医学的特色:绿色、整体与自然

近年来,各大运动会的赛场上,我们都能看到神秘的中医力量,越来越多的运动员在赛前赛后接受中医正骨、拔罐等中医特色疗法理疗。王尚全教授指出,中医运动疗法的核心优势在于“绿色环保”,尤其适合对兴奋剂管控严格的运动员群体。相较于西医,中医更注重整体观与自然疗法,通过调整人体气血、筋骨平衡,实现“低损伤”康复。例如,针对运动拉伤、慢性劳损等问题,中医通过手法等非侵入性干预,帮助运动员快速恢复,同时规避药物依赖风险。

发展瓶颈:设备昂贵、医保制约与人才短缺

尽管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生命健康与运动医学发展,但中医运动医学的规模化仍面临多重挑战。王尚全指出,高昂的运动评估设备费用让普通患者望而却步,且中医运动康复项目尚未纳入医保体系,“经济门槛”限制了大众接受度。此外,专业人才断层问题突出。“中医运动医学是新兴交叉学科,目前既无系统化培养体系,也缺乏成熟人才储备。”他表示,亟需高校、医院联动,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人才培养链条。

正骨手法:需“轻巧柔和”杜绝“乱扳乱按”

针对部分患者反映“正骨后症状加重”的争议,王尚全坦言:“任何疗法都有适应症与禁忌症,操作时,也有注意事项,安全源于专业。”他以“清宫正骨”流派为例,强调手法需“轻巧柔和”,蛮力、暴力一定要禁止。虽然中医正骨疗法有很大的市场,安全性也很高,但操作人员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杜绝“乱扳乱按”。“患者也应理性选择有资质的机构,避免盲目追求‘瞬间复位’。”他提醒道。

长期依赖镇痛药:警惕双重危害

对于老年人长期服用抗炎镇痛药缓解疼痛的现象,王尚全表达了担忧:“非甾体抗炎药易引发胃肠道损伤,且长期用药会削弱人体自愈能力。”他比喻,如同现代人依赖交通工具导致步行能力退化,过度用药将降低免疫与自我调节机能。“轻度疼痛可通过适度运动、中医理疗缓解,而非一味依赖药物。”他建议,若必须长期服药,需定期检查胃肠道功能,并优先选择饭后服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