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帮你一起想办法。”

在南京东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春耕工作室犹如一盏明灯,为困难群众照亮前行的道路。每当有困难群众前来寻求帮助,服务台接待人员初步判断其面临的难题较为复杂之后,总会为其联系春耕工作室,工作人员也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困难群众的身边。

“民生急诊室”托起希望的天空

春耕工作室自创立之初,便坚守着“耕种爱心田,春意暖人心”的初心与使命,以创新探索的“全方位施策+发展性支持”帮扶模式,为困难群众构建起温暖的救助平台:整合物质、医疗、教育等11类189项救助服务,并且通过“广泛宣传+主动发现”精准定位困难群体及其面临的难题,为其提供全方位帮扶,并注重隐私保护与尊严维护;同时,深化救助内涵,以心理辅导、就业援助等发展性支持,让“城市之心”的民生救助既有温度又有力度,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


春耕工作室关爱困难老人

“政策拼图”托起摇摇欲坠的家

有这样一对双胞胎姐妹,父亲高龄且没有工作,母亲为外来务工人员,一家四口靠低保救助、困境儿童救助、教育救助等维系生活。后来,这个家庭因父亲离世陷入绝境。春耕工作室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姐妹俩作为主体重新申请,母亲作为共同生活人补充材料!”经过紧张的材料核验和跨部门协调,这个家庭的低保资格和廉租房补贴成功通过复核,这个摇摇欲坠的家稳住了根基。

工作室的脚步没有停在“保基本”。春耕工作室还尤为关注两姐妹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发展性支持。母女三人原本租住在一间老旧小区小院里的搭建房内,空间逼仄,光线和通风不足,随着两姐妹逐渐长大,其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工作室联动慈善基金会,帮助母女三人在外区有了相对宽敞明亮的新居。

当发现母亲过度的关注演变为姐姐的自残行为时,春耕工作室邀请心理专家介入,对母女分别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街道开展各类文体、娱乐、亲子活动时,特别邀请母女三人参与,成功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同时帮助两姐妹融入社会和同龄人。多种举措之下,这个家庭一度紧绷的家庭关系化作温暖的相互支持。


接待困难群众,细致了解情况

“法律+人情”守护孤儿的未来

小新(化名)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每个月,她都会主动和春耕工作室联系,在她的心里,春耕工作室是她最值得信赖的亲人。

小新是一名孤儿,父母先后离世,她继承了一处房产和一些存款,然而有亲戚主张分割遗产,这让小新陷入了绝望,她向工作人员哭诉:“家里的房子要是保不住,我没了地方住,生活还有什么奔头?学习还有什么意义?”

由于小新已经成年且不存在居住和经济困难,不属于一般意义上的救助对象。但在工作人员看来,向身处困难的居民伸出援助之手,是春耕工作室的责任和使命。了解到小新居住的房子为公租房之后,工作人员与小新的亲戚沟通,从情、理、法等多方面进行劝解,最终帮助小新保住了房子和存款。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和陪伴下,小新顺利完成了房卡更名,没有了后顾之忧。她感激地说:“春耕工作室就是我的亲人,让我在困境中看到了希望。”

从输血式救助到造血式帮扶

10年前,南京东路街道辖区户籍低保户约为1300户,截至3月底,这一数字为440户。退出低保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在春耕工作室“全方位施策+发展性支持”的帮扶模式下实现了自力更生。

有一个三口之家,母亲收入微薄,小儿子有严重残疾。春耕工作室为这个家庭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包括低收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残疾人帮扶、心理辅导和推荐工作等。大儿子努力学习,掌握了汽车维修技术,于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拿到第一笔工资之后,找到工作人员说:“谢谢春耕工作室帮我们渡过了难关。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应该把这份关爱和资源让给更需要的人。”


为困难群众耐心、细致说明政策

“这是让我们最感到欣慰的事。”工作人员坦言,帮助的对象大部分都面临着多重难题,有时会因为不理解出现不配合的举动,但最后都在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和用心帮助下,化成了发自肺腑的“谢谢侬!”一句简单的感谢,不仅让工作人员受过的委屈烟消云散,也化为春耕工作室坚守初心的动力,以四季守望书写着“城市之心”救助的温度与深度。

记者 / 宋梅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南京东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