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中国古代最具艺术天赋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必居榜首。18岁登基,43岁遭遇“靖康之变”沦为阶下囚。尽管这位北宋第八位皇帝在史书上被贴上“亡国之君”的标签,然而在艺术领域,他却是当之无愧的“顶流”:首创“艺考”制度——将绘画纳入科举。作为花鸟画的“骨灰级”玩家,仅是《宣和画谱》就记录了他收藏的花鸟画多达2786件,在全部藏品中占比高达44%。
而他亲笔创作的《芙蓉锦鸡图》,更以诗、书、画、印“四绝”,开创了画上题诗的先河,成为后世争藏的珍品,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并化身进高中历史课本中的文化符号(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就能看到)。
若要读懂传统五色,不妨从这幅画开始。
一传统五色,藏在锦鸡羽毛里的东方哲学
“青、赤、黄、白、黑”被称为“五色”,分别对应“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以及“木、火、土、金、水”五行,乃至五脏、五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在《芙蓉锦鸡图》中,五色化为锦鸡羽翼,其配色“靛青、朱红、金黄、雪白、墨黑”,将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与五色勾连。
宋徽宗创作此画,既有以五德自居之意,又勉励臣子达到五德标准。正如他在画中所题之诗:“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鷖。”这不仅是绘画,更是一份用色彩书写的政治宣言。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故宫博物院藏)
“《芙蓉锦鸡图》隐喻的五德思想,正是与五行、五德、风俗、方位等相关联的中华五色系统,对传统绘画的色彩表现比如花鸟、人物以及建筑景观等的实例之一。”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传统书画保护修复工作室主任何韵旺说道。
自2005年第一次到新疆克孜尔石窟临摹壁画起,何韵旺开始研究东方绘画的色彩体系。他认为,传统五色在现代绘画上也有运用空间,画家可以结合中华五色、五行的文化与哲学思辨逻辑。尤其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五色所具有的哲理对作品的身份认同与意涵提升具有一定意义。
二复原五色,一场探寻传统技艺的实验
中国绘画里的五色多源自矿物颜料,比如白、黄、赤、青对应的主要矿物颜料分别为铅白、雌黄、朱砂、蓝铜矿。而黑色主要源自木材或动物骨骼燃烧后产生的烟灰所制成的碳烟(松烟)。
为了以传统技艺还原五色的色彩样本,何韵旺认真研读相关历史文献,仔细研磨朱砂、蓝铜、雌黄等矿石和高岭土,并以“水飞澄汰”等古法进行加工。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何韵旺在复原色彩样本)
由于历史文献中对色彩的记载多以文字形式,具体到所用材料和技术就留有空白,这无疑增加了复原的难度。究竟应该使用什么胶结材料、选用何种彩度的矿物色、呈现在什么支撑体之上……这些现实问题令何韵旺感到棘手。“比如,在传统绘画中,使用朱砂表现时通常会先涂一遍铅丹或者朱标。而在复原赤色时,能否采取同样的方法,也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何韵旺说道。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何韵旺解读色彩复原过程)
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都需要在反复实验中一步步逼近真相。在复原中所用的古法“水飞澄汰”,即利用矿物质颜料不同颗粒粗细而产生的不同比重,并通过其在水中悬浮的时间长短进行粒子分级。这样的颜料加工技法无疑是费时费力的。为了更好地复原五色,何韵旺竭尽所能地选用品质优良的矿物颜料,同时按照古代着色技法开展复原工作。
“遵照这一古法来制作色彩的矿物是有限的。”何韵旺说,随着矿物颜料在现代创作中的普及,有限的矿产资源有可能面临被过度开发导致的资源稀缺,然而矿物颜料难以满足数量庞大的现代绘画创作群体需求。
如今,在现代颜料工业冲击下,源自朱砂、蓝铜矿的矿物颜料逐渐被化学合成品取代,五色的文化基因面临断代风险。
更何况虽然大多数矿物颜料都不易变色,但并不意味着永不变色,环境恶化或保存不当,都会对色彩的持久性产生影响。因此,寻找替代材料变得很有必要。何韵旺表示,“期望以复原的五色色样为参照,使之应用于当代艺术设计与创作中。”
业内人士表示,近现代不少人都是在西方色彩学系统下成长起来的,人们如果看惯了现代化工颜料,久而久之或许就会忘却传统色的本来面貌。不论是传统美术的哪个领域,通过复原、再现传统色,都是在唤醒民族的审美印象与记忆。
三光谱测色,给传统色办一张“数字身份证”
如何让五色在现代设计中“活”下去?
依托于“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技术支持单位——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文雯及其团队给出了科技方案。
该团队运用国际领先的超光谱分光测色设备,对复原的五色色样进行高光谱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数据检测。把五色样本转化为RGB、CMYK、Lab等颜色标准的数据化色值,便于进一步开展色彩外观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分析,并为其后续的色彩匹配、色彩传播、质量管控等应用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超光谱分光测色设备)
(五色数据测量过程)
以五色中白色的所用颜料铅白举例,其明度值L为89,饱和度值为C6,色相角H为111.8°。相比现代颜料中常用的钛白,铅白的色明度略低、略带绿色色调,色感更加柔和清雅。这体现了传统色工艺与审美的独特性。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正在开展测色)
“传统五色向RGB/CMYK等应用系统转化时,时常会遇到兼容性问题。”宋文雯解释道,比如五色色卡中的黑色,其所用矿石颜料含有晶粒结构,能呈现具有闪烁感、颗粒感的独特肌理,但在CMYK印刷色彩中难以体现这一质感。
(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色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宋文雯)
宋文雯表示,她一直在探索将现代色度学方法融入传统色彩的研究中,倡导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她认为,在当代设计应用中,每个颜色都需要有标准化的描述,以便更好地进行生产和转化。
将传统色进行数字化的过程,有助于当代人相对准确地使用传统色,在生产环节控制色差,更好地保存传统色甚至推动相关衍生品产业的发展。
四五色主题展,让老百姓都知道“中国传统色”
如何让传统色彩更走近当下生活?2025年4月23日至今6月23日,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主办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举行,该展入选了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
在谈到传统色在当下的转化时,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罗奇说:“在当下使用绘画色彩的时候,大家都知道西方色彩,更多是表达对象的物理属性,而中国传统色传达的是一种心灵属性,跟个人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传统色是天然的、植物性的,或者是有机的、无机的颜料,传统色与工业化的属性有所区别,更强调融入自然的和谐统一。
罗奇还表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对于中国传统色一直在研究,本次“五色·万象”展览就对传统色以及馆藏的古画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包括从古代绘画作品怎样去阐释传统的颜色,黑色对应的国画是什么?赤色对应什么?象征意义又是什么?
除此外,社会化应用方面,也在探索从“五色”出发探索如何开发系列的文创产品。罗奇说,该博物院也在公教活动中积极对孩子普及传统色文化,从传统色里的某一个名词出发,开发各式各样的益智课堂,通过各种形式来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出去。
在本次展览上,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携手“东方传统色彩计划”正式发布了《中华五色色卡》。
中国传统色彩体系在当代生活中看似渐行渐远,但五色观念并未真正淡出我们的文化视野。
“它以一种隐性的方式持续影响着日常生活与审美观念,成为中国文化身份和审美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研究部主任杨彬表示,理解五色、运用五色、复原五色,既是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又能增强传统文化的国际话语权。“我们将着重强调传统色体系在填补国际流行的潘通色系缺乏东方色彩文化逻辑上的独特价值,进一步深化对传统色文化的理解与研究。”
此番广州艺术博物院和由茅台支持的“东方传统色彩计划”联袂发布五色卡,既展示了对传统色文化的守成与转化,又体现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对传统色的新思考。
随着五色色卡的发布,“东方传统色彩计划”的研究成果在继“乾隆色卡”“宋代古建筑·高平开化寺色卡”后又新增了一块重要拼图。无论是五色色卡,还是五色展,都是传统色文化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新光彩的载体。
传统并非标本,而是流动的基因。当古老色谱遇上现代科技,当学术研究链接产业力量,五色复兴的故事,或许才刚刚起笔。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