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万历十五年,那是历史上平平常常的一年。

全年并没有什么大事,顶多就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的北京,缺少雨水,南方又降水过多而发生水患,五六月时疫流行,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

可这些,对于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似乎年年都在发生。

只不过,只要未曾酿成大灾难,似乎也就无关紧要,不用大书特书。

可人间之事,大多也都是烟火寻常,但历史能记住的,会被书写的,大多都是那些大人物的故事,记住的不过王朝兴衰,权力更迭。

对于《万历十五年》,有句评论说:

不通人性,是你没读懂历史。

但读了之后,也会发现,历史上,大人物小人物,其实都一样,都被人性裹挟着,被这个世界裹挟着,那些能跳出限制,自己决定自己人生的,都是“反人性”的。

读完《万历十五年》,发现理解这4个“牢笼”,可以提升我们的认知。



01

权力牢笼

万历九岁登基当皇帝,到万历十五年,他已经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十五年了。

在他九岁的那一年冬天,隆庆象征性地为他举行了成人礼,一切按照礼仪规定,万历像一个傀儡,跟着礼仪师进进出出三次,每次换不同的衣服,完成了这个他根本理解不了的成人礼。

几个月后,隆庆去世。

按照传统的劝进程式,全体官员用最恳切的话请求这位年幼的皇太子继位大统。

同样是按照规定,前两次请求,皇太子要拒绝,因为父亲刚刚去世,悲伤不能自己。没有心思继承皇位。

第三次请求如期而至,按照规定,万历该答应了,因为社稷重于个人得失。

万历成了皇帝,成了世间权力最大的那个人。

既然成了皇帝,一切就要按照规矩来办,他的所作所为,都有固定的礼仪章程,什么时候祭天,什么时候拜祖宗,接见外国使臣,都必须按照规矩。

因为他的一举一动,都威严不可侵犯,所以,他必须按照祖宗制定的标准,严格执行。

稍微有所差池,他手下的臣子们,就会写来无数规劝的奏章。

而这时的万历,还太小,他像一个木偶,演着皇帝的戏,却被这个世道和身边的大臣推着走。

他屁股下面的那把龙椅,写着权威,在这世间,没有人和他平等。

可是,那也是笼子,他坐上去,成了皇帝,一切就都有了规定。

任何不符合规定的,都会被规劝。

世间权力,都是一个笼子。

身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禁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性。

站在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百年孤独》里有句话说:

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

那是荣誉,也是猪圈。

那是权力,也是笼子。

张居正虽贵为首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也被他的权力困住,只要他还是首辅,他就得做着首辅该做的事情。

皇帝虽然还小,可是皇帝的话他却不能不听。

于是,就连父亲去世,张居正回家丁忧的权力都被剥夺了。

后来,申时行成了首辅,可他没有张居正的手段,不得不当个老好人,谁都不得罪。

这些人,都是那个时代权力顶峰的人,可是当他们获得权力的时候,也被关进了权力的笼子。

每天的早朝,不管有意义没意义,就跟公司的早会一样,哪怕全是形式主义,他们也不得不按时上朝。

权力,可以困住他人。

使用权力的人,也被权力构造的笼子困住。

当我们有什么的时候,我们也被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占有、分裂。



02

认知牢笼

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他绝对没法去过他自己不知道的生活。

张居正凭借能力,再加上各种机缘,成为大明首辅,他一心改革,希望朝廷变得富强。

得势后,他用铁血手腕征服了整个朝堂,他提出的考成法,让朝廷上下办事效率大增。

在朝堂上,张居正几乎成了智慧的象征,他眉目轩朗,长须,而且注意个人形象,衣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更是敬爱有加。

更不要说,张居正还是万历的老师。

因此,对万历的学习,张居正可谓严师,然而,他毕竟只是一个人,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在指导万历。

可悲的是,作为一个人,他的经验,就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

可张居正不知道,他不断用自己的想法要求着万历。

万历写字越来越好,张居正觉得,当皇帝,光字写得好,一点用都没有,他上奏万历,艺术的精湛,对苍生并无益处。

他忘了,艺术可以滋养灵魂。

万历听了,从此,他的学习就只有经史,没了书法。

万历关心宫内妇女喜欢的珠宝美玉,张居正觉得,关心这个,还不如多关心人民的生活,珠玉玩好,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服穿,不值得皇帝关注。

后来,万历的个人欲望升起,花钱越来越不节约,这让提倡节约的张居正受不了,毕竟他张居正,如此拼命为朝廷赚银子,可不是用来败家的。

张居正也直接上奏规劝。

他的很多做法,在他看来,都是对的,可是他的那些对皇帝毫不留情的做法,也让万历心里不舒服,为后面的祸端埋下伏笔。

他是这样想的,也就只能这样活。

反观万历,他虽坐上了那个宝座,可国家的一切事务,都得问问张先生的意见,他还太小,张居正的威望又太大,他为国家带来的改变,也实在太大。

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大明中兴,欣欣向荣。

北方的虏患已经不再发生,东南的倭寇也几乎绝迹。

承平日久,国库充盈。

这些看得见的改变,都让万历十分依赖张居正,重要的官员任命,必须要张先生同意。

可是张居正死后,万历也成年了,张居正的影响没了,万历就用自己的方式活着了,于是,他活得越来越放肆,刚刚中兴的大明,也快速衰退,回到它原来腐败落魄的样子。

事实上,每个人都只能活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

万历是,张居正也是。

因为若张居正能意识到,他后会遭遇抄家,儿子会因为不堪屈辱和拷打而自杀,皇帝所赐予他的一切都会被一句话收回。

那样的话,他还会这样活着吗?

如果他有那样的认知,紫禁城的日出日落,还会那样吸引他吗?权力还会那样吸引他吗?

当我们全力追求某种生活的时候,是因为在我们的认知里,那种生活要胜于其他生活。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生活,也都只是一种生活而已。

一个人真正的改变,是认知的改变,认知的限制。



03

社会牢笼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话挺有道理。

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有一个“社会”在笼罩着他,这个社会的规矩,社会的传统,也在暗戳戳地打量着他,而他也会在无形之中,或多或少地被影响着。

万历时代,那个封建集权的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在上千年的日积月累中,威力巨大,已经不会再有人出来质疑这些东西。

读书人拼了命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有读书人,都按照这一设定好的路线,一步步去奋斗。

少部分人不愿走这条路的,看起来就是那个社会的“局外人”,就像金圣叹,就像唐伯虎。

所以,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的读书人,也被这一套传统的观念困住,捆缚于社会现实,只是被现实裹挟着向前努力。

他们拼命读书,然后参加科举,进入朝堂。

在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普通人的命,在王权眼里,不过草芥,生杀予夺,皆由皇帝一言定之。

整个社会,没有人觉得,这样的事情有问题,没有人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公平,更没有人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合理。

整个社会都是那样想的,于是,再不合理的东西,也就变得合理了。

如果说社会是一条河流,那么每个人都不过是河中的一滴水、一粒沙而已,河流的流向,就是他们的方向。

那些试图逆流而上,或者离开河流而存在的,不是在逆流中粉碎,就是在阳光下蒸发。

在那个时代,海瑞算得上一个“好人”,他读过圣贤书,用圣人的道德要求自己,也要求着别人。

海瑞也可以说是一个很死板的人,他把自己活在王朝的规定里,一言一行,都要按照规定执行。

这就是海瑞的最高道德。

实际上,海瑞也是那个社会最忠实的产物,他尊重朝廷律法,一切按照最高标准去执行。

可以说,海瑞是官场里最正直的一个人,他官至二品,死的时候却只留下十余两银子。

在那个时代里,海瑞可以说是一个意外,是封建道德的最标准的产物。

但海瑞也好,张居正也好,申时行也罢,也不过都是在那个社会的某种标准下努力。

到如今,几百年又过去了,可是人们依然也活在自己的社会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他都必须接受社会的某些标准,他都必须接受这个社会用自己的标准去打量他。

这就是卢梭所说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因此,很多时候,要想看懂一个人,你先要看看他生活的时代,看看他生活的环境,看看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出了这样的人。



04

人性牢笼

是人,就有人性。

就有欲望、嫉妒、善恶、聪慧和愚蠢。

张居正身为首辅,也身为万历的老师。

他对国家忠诚,对万历也是用心教导。

可是,张居正忽略了人性。

他对万历严格要求,本是一种好事,可是他的一些做法,让万历没有面子,让万历感觉自己不够权威。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万历对张居正敬重有加,但在张居正当首辅的后期,万历心中,对张居正已经多有不满。

可张居正还是没有引以为戒。

上对万历,张居正不假辞色,下对臣民,张居正手段雷霆,所有反对他的,都被他一一剪除。

所以,很多人表面顺从张居正,可内心大概是对他的恐惧居多,而不是真心服从他。

这大概也是封建权力下的暴力征服。

张居正死后,很多人就开始站出来指责张居正的不是,各种找他的小辫子,所以张居正死得并不安宁。

他死后两年,万历还下令抄了张居正家。

人性是一种太复杂的东西,看不清,道不明,在人性面前,发生什么都有可能。

张居正嘴上劝万历要厉行节约。

每逢正月十五,宫里灯火通明,辉煌如白昼,可是张居正觉得,此举太铺张浪费,在他的提一下,这个活动被终止。

后来,万历想给自己的母亲修饰一下宫殿住所,以示孝顺,可张居正觉得,各处院子已经很好了,没必要浪费。

可是张居正自己,却不怎么节约。

他身居高位,想要讨好他的人,很多会给他送礼,张居正并不拒绝这样的享受,他出行的方式,也很铺张。

在他死后,皇帝身边的人,只要在皇帝耳边吹吹风,就足以改变这位皇帝的态度。

张居正死后一年,万历下令剥夺了张居正几个儿子的功名,死后两年,万历下令抄了张居正家。

可张居正权势正盛的时候,万历还许诺会照顾好他的子孙。

原来,就是这样的照顾法。

这就是人性,他不可靠。

可是人只要活着,就得和人打交道,而和人打交道,其实就是和人性打交道。

可很多时候,人性是不堪说的。

所以,不要把人性想得太坏,也不要将之想得太好,如其所是就好。



知乎曾有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历史总在重复上演?”

其中一条高赞回答直指核心:“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若深入研读历史事件,便会发现:

每一次重大抉择的背后,都暗藏着利益的驱动;每一场历史变革的脉络,皆是人性的较量。

读懂历史人物,实则是读懂当下的社会与自我,甚至窥见未来的轨迹。

当你能透彻理解人性的本质,便掌握了世界运转的根本规律,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前行方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