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重庆市武隆区长坝镇,100亩桑葚园里新芽吐绿,20亩早熟品种已挂上成熟果实;350亩台湾一号黄花随风起伏,在苕粉加工厂里,陈泽龙正和工人们调试新引进的生产线,机器的轰鸣中,这位镇政府退休干部返乡创业的故事,显得愈发清晰。


把根扎进故乡泥土

2019年,退休多年的陈泽龙在回乡探亲时辗转难眠——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成片的良田杂草丛生,留守老人守着几分薄田勉强糊口。“我是土生土长的长坝人,年轻时想着往外闯,现在老了,该为家乡做点实在事。”带着这样的执念,他毅然带着毕生积蓄回到长坝。

他用乡镇工作积累的群众基础,较短时间就流转了450亩土地,其中100亩种桑葚、350亩试种台湾一号金针黄花——这个从台湾引进的高产品种,不仅观赏价值高,花蕊更是药食同源的珍品。


蹚出发展新路子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首年种植桑葚时,因不懂疏果技术,挂果率低得可怜。陈泽龙带着笔记本跑到重庆农科院,跟着专家蹲大棚学修剪;黄花种植遭遇连续暴雨,幼苗倒伏过半,他带着村民冒雨搭建排水渠,硬是从泥水里抢回200亩幼苗。“那段时间裤脚就没干过,老伴说我比当镇长时还黑三分。”他指着晒成古铜色的手臂笑道。

今年4月,首批20亩桑葚进入盛采期,周末单日接待游客超200人,采摘收入达3万元。尝到甜头的他乘势而上,将桑葚制成干品、果酱,推出油炸桑叶、桑茶等。更让村民惊喜的是,他利用当地红薯种植传统,投资建成苕粉加工厂,收购周边6个村的鲜红薯,通过清洗、打浆、漏粉、晾晒全流程加工,日产优质苕粉3000斤,每斤售价较原薯增值5倍。


共绘振兴新图景

如今的产业基地里,有30多位村民务工,其中脱贫户12人,人均年增收8000元。65岁的脱贫户王大妈掰着指头算:“在基地摘黄花一天130元,挖红薯干杂活每天100元,一年下来挣了近2万元,比种地强多了。”

站在黄花基地远眺,新修的产业路像银链串起成片的桑园和花田。陈泽龙说,下一步打算利用冷链仓储,开发桑葚酒等深加工产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颗果实都实现最大价值。“退休不是终点,是另一种奋斗的开始。只要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我这把老骨头就还能再干十年!”


从机关大院到田间地头,陈泽龙用6年时间完成了从“退休干部”到“新农人”的蜕变。他的故事印证着: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从来不缺追梦者的身影,只要心中有故土、肩上有担当,哪怕两鬓染霜,依然能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动人的篇章。

上游新闻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赵小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