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周一,美国教育部正式向全国高校发出一封警告信,内容直白得让人后背发凉——如果不想被切断联邦学生贷款资金,请务必提高毕业生的还款率。

这不是吓唬。

这封来自特朗普政府教育部的信,实打实引用了一个早已存在却从未动用过的“冷冻条款”:若某所学校毕业生违约率过高,联邦政府有权暂停对其学生的贷款支持。

换句话说,学校没把学生培养成“能赚钱还贷的人”,那你就不配再从我们这拿学费。

而这个“我们”,就是手握1.6万亿美元学生贷款系统的美国联邦政府。



从哈佛、哥大,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特朗普政府已经动过几所大学的“奶瓶”,理由除了学生贷款违约,还有校园内的挺巴抗议、跨性别运动员政策、DEI多元项目等“政治不正确”。

但这次不一样。

这次是直接掐住了钱袋子最核心的部分——联邦学生贷款。

根据《华尔街日报》拿到的内部通知,美国教育部计划重启对大学“偿还率”的审查,特别聚焦于那些学生毕业后依旧一屁股债、迟迟还不起钱的院校。

特朗普政府认为,如果一个学位无法为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回报,那纳税人就没有义务为这样的教育买单。



联邦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在新闻稿中说得更狠:“大学不能只负责收学费,却不管毕业生有没有能力还债。高等教育不是印钞机,它必须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学位。”

要知道,美国大部分高校的学费收入高度依赖联邦学生贷款系统。如果这条“输血通道”被一刀切断,那等于直接把很多学校送上“招生绝路”。



尤其是一些私立学校、小型文理学院、非盈利教育机构,本就生源紧张,一旦无法让新生贷款支付学费,后果就是——直接关门。

这项政策无异于一次精准制导的“经济施压”:逼学校去盯着那些还不起贷款的毕业生,去主动干预、去“催债”、去“优化学位”。

至于怎么优化?

很简单——

砍掉那些收入回报低的专业;

降低录取中低收入家庭学生的比例;

提升所谓“市场导向”的课程数量。

说白了,就是让学校更像公司,产品不赚钱,就别做了。



时机很关键。2025年5月,联邦学生贷款正式恢复还款。距离疫情期间长达5年的“贷款豁免期”结束,不到一周。

有数据显示,目前有近1000万人依旧没有恢复还款。更有预测称,接下来三个月内,将有1/4的借款人至少拖欠9个月。



这是个政策窗口期,也是一个政治机会。

特朗普政府一边大张旗鼓“打击不良高校”,一边借机甩锅——把学生的财务困境、贷款违约的责任推给大学本身,而不是联邦政府贷款政策设计的问题。

一箭双雕,既打了高等教育界的“蓝营堡垒”,又顺手转移了舆论焦点。



这种“还款驱动型监管”的后果,可能远不止于高校财务紧张。

它更可能带来一波对文科、艺术、教育等“低回报”专业的大规模抽水。

在特朗普政府的叙事里,学位价值=工资收入。

而任何不直接产出可计算“ROI”的学科,都有被扫地出门的风险。

这不再是“自由市场自然选择”,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联邦引导的教育方向再造”。



这波操作让很多教育观察者感到不安。

是的,学生贷款危机必须处理,但把责任全压在学校头上,让他们自己“催收+自救”,是否真能解决问题?

还是说,这不过是又一次用“财政剪刀”逼迫高校配合政治意志——削弱自由派教育机构,打压社会议题,重塑“听话型大学”?



下一步会是什么?

是限制某些课程的开设?

是强制对毕业生设定还款目标?

还是干脆只给STEM专业发贷款?

没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围绕学生贷款的新一轮博弈,不只是财政账本上的一笔数字,更是高等教育自治权、学术自由与公平机会的深层冲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