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教学现场,陈永军先生的示范总能让人眼前一亮。他讲解字形时,起笔收笔自然蕴含“永字八法”的精髓,提按转折间暗合“屋漏痕”的自然韵律。当分析名家作品时,他总能用“锥画沙”般的沉稳笔触,带我们感受墨色浓淡的微妙变化,又以“折钗股”的圆转笔意,诠释笔画转折的精妙处理。



最令人叹服的是他的创作状态。每当铺开宣纸,先生便如蔡邕所言“先散怀抱”,将外界纷扰尽数抛却。初执笔时,笔锋游走似闲庭信步,墨色轻盈如蜻蜓点水;渐入佳境后,运笔渐显“疾涩相生”之妙——快时如骏马脱缰,慢处若老僧入定。这种动静相宜的书写节奏,恰似音乐中的快板慢板交替,让观者既能感受笔墨的激情澎湃,又可体会留白的余韵悠长。



先生常以“阴阳相济”的辩证思维指导创作。他示范楷书时,笔画刚劲如铁画银钩,却暗藏丝丝柔韧;书写行草时,线条飘逸似行云流水,又隐现筋骨支撑。这种“寓刚于柔”的笔法,正是对蔡邕“藏头护尾”理论的生动诠释——看似随意的点画,实则暗含“欲左先右”的巧思,每个转折处都可见“护尾”的力道把控。



在墨法运用上,先生深谙“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妙。浓墨处如漆园傲吏般沉稳厚重,淡墨时若烟雨朦胧般空灵飘逸。最绝妙的是他处理枯笔的技法:看似随意的飞白,实则是“八面出锋”的精准控制,让枯笔呈现出“屋漏痕”般的自然肌理,既不显刻意做作,又充满岁月沉淀的沧桑感。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先生作品中形成独特的美学品格。他既恪守“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的笔顺规矩,又敢于突破“字字独立”的章法束缚。当书写长卷时,字与字间的气韵贯通,犹如江河奔流般一气呵成;创作斗方作品时,又能在方寸之间营造“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空间张力。



观其教学,更觉“书为心画”的真谛。先生常提醒学生:“写字如照镜子,笔墨间藏着你的呼吸心跳。”他示范时,执笔如执玉般庄重,运腕似抚琴般从容,让观者深切体会到:书法不仅是技法的锤炼,更是心性的修炼。这种“技道合一”的教学理念,正是对蔡邕“书者散也”思想的当代诠释——当笔墨成为心灵的延伸,每个字便都有了生命的温度。

陈永军,字道居,号朝阳阁,1974年生于浙江临海,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书法艺委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华南农业大学、广东交通学院客座教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