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岁的清华博士荣鑫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却选择了在异国他乡从8000米高空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当这个消息被他的父母知道,父母竟然拒绝为儿子收尸,并冷漠地说:“就让他死在美国吧!”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成这样?

荣鑫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他从一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而他也没有辜负父母的培养,一路高歌猛进,考入了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在大学四年之后,荣鑫为了追求更好地发展,想要出国学习深造。可是其父母却认为,留在国内才是正确的选择。

从小到大,荣鑫的生活全都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可这次事关自己的梦想和前途,他第一次和父母出现了分歧,坚持要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这件事也成了荣鑫和父母决裂的引线。



在美国的几年间,荣鑫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邂逅了美好的爱情,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女友,准备结婚定居美国。

可对此,他的父母却激烈反对,要求他必须尽快回国,在国内结婚定居。

荣鑫极力解释,说在美国对于学术研究很有帮助,工作机会也更多,职业前景会更好。

可是他的父母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三番两次打电话催他回国。

在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之下,荣鑫越来越焦虑、疲惫,心理状态出现了很大问题。



终于,荣鑫来到了一家常去的飞行俱乐部,驾驶飞机起飞后,从8000米高空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当消息通知到国内的父母时,两位老人也是干脆说出了开头那番话,只当自己从没生过这个孩子。

这件令人唏嘘的事在网上也引起了一波讨论,有人认为荣鑫当初选择了远离父母,最后落得这个下场同样也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也有人认为,荣鑫的一生没有自己做过选择,唯一一的选择也被父母不断逼迫,这明明是教育的可悲。



我们都知道,猫咪作为一种非常胆小的动物,突然更换生活环境、物体摔落的巨大声响等等都可能使猫咪产生应激行为。

而人类同样也是有应激行为的,在和从前的一个来访者谈心时,她说:

“我不能和我爸爸待在一个屋檐底下,现在偶尔见一次还好,以前在家里只要见到我爸爸,我就会一下子呼吸急促、心跳剧烈、开始恐慌烦躁。”

“我会一直一直想着他在家这件事,坐立不安;只要他和我说上一句话,我就会忍不住大喊大叫,愤怒、激动,不知所措。”



然而究其原因,是位来访者在小时候不止一次遭受了父亲的殴打,在她长大后,父亲虽然很少打她,但是会对她的行为指手画脚,动辄责骂。

在应激行为出现的前几天,她刚刚目睹了爸爸把妈妈推倒在地拳打脚踢。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刺激;

而心理应激就是个体在刺激作用下由于主观要求与客观能力条件并不匹配而产生的一种适应性紧张反应。

而面对这样的紧张反应,我们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在其他人的鼓励和安慰中重拾我们的信心和平衡感。



或许有人想问,开头事例中的荣鑫为什么一定要反抗父母来到美国,又为什么要选择自杀而不是回到父母身边来减轻痛苦呢?

这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就像那个流传许久的死亡问题:“妈妈和老婆掉进水里,你先救谁”一样,无论选择哪一个,都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勒温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心理场,“场”借用了物理学的名词,而心理场的意义就是:

一个人过去积累的经验、现在生活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的期望,简单来说也即为一个人的阅历经验或认知结构。

每个人的心理动力场都是在动态变化、不断扩展的,同时也高度区别于其他人的心理场。

如果你的心理场被其他人所操纵,持续失去着自我价值感和控制感,那么这样的心理场发展是不会健全完备的。

认知会产生缺陷、阅历会有所缺失、梦想和目标也会完全背道而驰……



就如同泰戈尔所说:“我的心是旷野的鸟,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

或许我们缺少的并不是亲情之间爱的传递,而是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不要试图控制你的孩子,因为你可怕的控制欲,可能正在毁掉孩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