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到有网友发帖问: “如何判断 自己是不是遇到了对的人? ”
网友们各有各的说法。
有人说:“TA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朋友。”
有人说:“我们可以在一起说很多很多废话。”
有人说:“我总是内耗,但是和TA在一起就能无所顾忌……”
事实上,一个人在一段关系中的状态,最能说明这段关系的质量。
好的关系,是可以相互治愈、相互滋养的。
而糟糕的关系,则会吸食我们的能量,耗尽我们的心力。
今天,壹心理整理了“ 9个 拥有高质量亲密关系的征兆” 。
大家可以对照看看自己中了哪几条,如果有别的想法和感受也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你 喜欢 和 对方相处 时 的 自己
在和伴侣相处时,你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美国社会 心理 学家库利 提出的“镜中我”概念指出: 人的自我意识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
在亲密关系中 ,伴侣的反馈就像一面镜子,借助这面镜子,我们得以认识自己。
当伴侣经常贬低、忽视、否认自己,个体的自我价值就会受到打击。
哪怕自己明明很优秀,也会因为伴侣负面的镜映效果而不断内耗自己。
相反,如果伴侣对自己的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个体就会将这些反馈内化为对自己的积极认知, 变得更自信、更鲜活,也更能接纳自己。
如果你遇到一个人,TA能接住你的情绪,填补你的内心缺口。让你在这段感情中,很少再产生焦虑、暴躁等一些负面情绪。
你也可以更清晰地感知自我价值,更专注地去学习和工作。
那么,这个人或许才是属于你的那个对的人。
真正高质量的感情,是我喜欢你,但我更喜欢和你在一起时自己的样子。
愿你能在爱人眼中,遇见那个本就值得被深爱的自己。
你可以向TA袒露自己的脆弱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总是很害怕向伴侣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生怕暴露自己的缺点。
比如:
明明很想对方忙完之后能陪伴自己,又怕对方觉得自己不够懂事、体贴。
一起旅游时明明很累,还是每天早早起来化妆,因为觉得自己素颜很丑;
生气时也会 刻意压抑自己 , 不敢表达愤怒, 害怕被认为“脾气不好”……
但真正的亲密关系,不需要你时刻展示自己的完美,而是你敢向对方表露多少自己的脆弱。
社会渗透理论 ( S ocial P enetration T heory) 指出,亲密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自我表露的过程。
就像洋葱 一层一层地被剥开 , 直到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你向对方袒露脆弱,却遭到对方的否定、攻击、指责等,恰恰证明你现在所遇见的并非良人。
真正爱你的人,会尝试稳稳地接住你的情绪,拥抱你所有的不堪。
你可以毫不隐藏自己的阴暗面,可以大胆地展露自己的真实和脆弱,不用防御或者感到抱歉。
聂鲁达 在《伤害》这首诗里写道 : “众生灵中, 唯 你有权 , 看到我的脆弱。”
换句话说, 在 亲密关系中, 是我 给 了 你 伤害 自己 的 权力,因为“我爱你” 。
因此,展现脆弱并非懦弱,恰恰表明你有勇敢地走向真爱的能力。
你们之间可以“共享沉默”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 完美的亲密关系 , 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
你和TA在一起时,说话很舒服,不说话也很舒服。
你们可以一起安静地看一部电影,TA会在你感动时递上纸巾。
你们可以各自做各自的事,比如你看你喜欢的综艺,TA玩TA爱玩的 。
你们也可以一起在公园的长椅上坐着,安静而惬意地吹着风……
这些“共享沉默”的瞬间,不会让你感到任何尴尬或不适,相反是舒服和惬意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 “内在性沉默” ( Immanent Silence ) —— 一种内在的平静,这种状态有助于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处理情绪、做出决策或实现个人成长。
2024 年发表在 《动机与情绪》 上的一系列研究中,英国 雷丁大学 的心理学家 内塔·温斯坦 (Netta Weinstein)及其 团队研究了 伴侣 间 的沉默时刻 , TA们 将共享的沉默分为 3 类:
内在性沉默(或亲密沉默):在伴侣之间自然且舒适地产生 , 没有压力感 ;
内摄性沉默(或焦虑沉默):发生在一个人感到不舒服时想要开口 , 但又不敢说 ;
外在性沉默(或敌意沉默):可能来自一方希望屏蔽或惩罚另一方。
另外, 沉默也可以是自发的或随机的。
内塔·温斯坦 指出: “我们并不总是需要通过谈话来填满空间:沉默的时刻可以是连接的强有力方式。”
共享沉默需要双方在关系中拥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在对方面前是安全的,不会因沉默被忽视或误解,才能真正地享受共享沉默的时刻。
当你可以跟另一个人“共享沉默”且感到身心自由和舒展,请好好珍惜TA。
那些无言的瞬间,恰恰展现出你们关系最自在的状态。
你和TA分享日常时,对方总是有“回应”
“懂得回应”,其实是关系中很珍贵的一种能力。
罗切斯特大学的Harry Reis博士和加州大学的PhilipShaver教授曾在1988年提出一个理论,叫“伴侣响应性”(partner responsiveness)—— 指的是亲密关系中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当一方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想法时,另一方能够认真倾听、准确理解,并以温暖、支持的方式做出回应。
比如:
你跟TA分享今天刷到一家评价很高的餐厅,对方会记住并且下次带你一起去吃;
你分享了一首歌,对方会点开听,并在某些时刻默契地跟你唱起来;
你跟TA吐槽在公司的糟心事,TA会认真倾听,必要的时候甚至跟你一起骂……
TA不一定每时每刻都能及时出现,但只要看到就一定会回应你。
这种回应不仅能激发起我们对彼此更多的分享欲,还能提高亲密关系的幸福度。
网上有句话很火: “喜欢一个人,就是想和TA一起说很多很多废话。”
那是因为,你知道你的每一句“废话”,都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你感受到自己是被爱的,被认真对待的。
而真正的爱意,往往就藏在这一个个琐碎的、被回应的瞬间。
面对困难时,TA会无条件支持你
朋友阿童,上周结婚了。
聊到最初确认结婚的契机,阿童分享了一件小事。
有一次她去参加婚礼,回家路上车胎爆了。她不知道怎么处理,但老公那天有个重要会议,她有些怕打扰他。
但纠结之后,她还是给老公发了消息,想着等他忙完就看到了。
没想到老公秒回信息,告诉她会议结束立刻过来。老公说怕阿童有事找不到他,特意将阿童设置了强提醒。他过来时还带了一杯咖啡,全程没有一句责备和抱怨。
阿童说: “当时我就认定是他了。”
心理学家克莱默提出一个概念叫 “支持性伴侣”,指的是在亲密关系中,伴侣能够敏锐地察觉并理解对方的需求,给予恰当、积极的回应和支持。
正是阿童老公这种积极的回应、实际的行动以及在精神上的安慰,让阿童感受到被支持和被保护。
一段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是互为对方的脊梁,给予彼此支撑。
在发生意外情况时,TA会和你一起解决,而不是一边指责,一边把你推到前面。
面对是非时能够保持冷静,处理问题时又从容严谨。
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不止有日常的甜蜜,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的心安。
在为对方付出时,你并没有“牺牲感”
曾在一档辩论节目上看到一个辩题: “另一半在大城市找到了好工作,我要不要放下一切跟 TA 走?”
辩手黄执中说: “问这个问题的人在做决定时,是有强烈的牺牲感的。如果你在做决定的时候,想的是我要不要牺牲 ? 要不要为此证明我爱 TA ? 要不要做一个支持 TA 的人 ? 不要做。”
牺牲感,在亲密关系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因为你所有的付出和牺牲,背后都渴望着对方的回应和报答。
比如: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我?”
“我为你付出了一切,你难道不用给我一点我想要的吗?”
心理学上,在一段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个体可能因恐惧 失去而过度付出, 其实TA们 内心隐含 着 “ 只有 牺牲自己才能留住对方 ” 的 想法 。
但真正健康的安全型依恋,是不会把付出当成牺牲的。
TA们相信自己值得被爱,也更倾向于将关系中的付出视为“暂时的挑战”, 付出只是一种爱意的自然流动。
如 弗洛姆 认为的 : 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
在他看来,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主动力量。当一个人为伴侣付出时,不是期待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而是因为强大的生命力,驱使着自己主动去爱——
“ 正是在给予的行动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和我的潜能。这种增加生气和潜能的经验,使我感到无比快乐。 ”
你和TA能很好地处理“冲突”
知名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曾说,在亲密关系中,要有“不害怕当坏人”的能力,也不要害怕被另外一方指责。
因为任何亲密关系都无法避免冲突。
美国著名婚姻问题学家温格·朱莉(Julius Wenger)在其《幸福婚姻法则》一书里曾这样说过: “即使最幸福的婚姻,夫妻双方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
想一想,你和伴侣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有各自的看待事情的想法和观点,这些不同的认知必定会导致差异性的存在。
适当的冲突,恰恰是走向深度关系的重要一步。
冲突 正 是双方需要沟通的信号 。
我们需要理解对方的过去,知道 TA 何以如此。对方也需要理解我们的过去,知道我们为何如此 。在一次次碰撞中,我们才能知晓彼此的原则和边界 。
理想的关系,从来不是没有争执,而是愿意在矛盾发生后,真诚交流,直面问题,让每一次的冲突都成为“有效争吵”。
每解决一次问题,就是在给感情排除一个隐患,从而让关系日益稳固。
你们可以包容和接纳彼此身上的缺点
“ 只要遇到对的人,就能拥有美好的爱情 ”, 这是一种潜藏在很多人内心的婚恋幻想 。
但“我爱你”,并不代表“我可以爱好你”。
真正的爱是和伴侣身上的不完美和平相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将“木桶效应”引申到亲密关系中,决定一段关系能走多远的,不取决于是否欣赏对方的优点,而是取决于能否包容对方的缺点。
当一个人苛求他人达到完美 , 强求改造对方 ,往往源自其内心深处自我理想化的投射。
这导致我们无法看到伴侣真实的样子,从而为关系的破灭埋下隐患。
一段好的、健康的亲密关系是: “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我们懂得真诚地欣赏对方身上的优点,也可以接纳、包容彼此的缺点。
就像宫崎骏的《哈尔的移动城堡》中的一句台词:
“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你们很能够“看见”彼此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在节目《圆桌派》里说过:
“爱只有「看见」这一种 ,除此之外都叫做善意。”
朋友小C说自己有一次碰到个事情,特别难过,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爆哭,也不肯跟男友说话。
当天男友就一直在门外守着,给她一段自己冷静的时间。
等她处理好自己的情绪走出房门时,发现男友已经做好了一大桌她喜欢的饭菜,说:
“哭也是很耗费力气的,快来吃饭吧。”
两个人能长久在一起,一定是能够互相“看见”对方的。
因为被看见,你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爱、被关心、被重视、被全身心地理解和接纳。
你可以把你所有的阴暗面在阳光下自然地摊开,甚至和对方探讨和改进。
就像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面所说: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彼此看见不止是关注对方的行为,也要能够读懂对方表面之下的意图,看懂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
在被看见的关系中,你的灵魂会找到出口,过去的伤疤会重新长出血肉。
这个时代很多人都说爱,但并不是人人都懂得爱。
好好地爱一个人并不是我们先天就被赋予的能力,而是在后天的成长中不断习得的。
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曾说,真正的爱情其实是爬山,一起打造一种生活,在攀登的过程中不仅积蓄了力量,也积蓄了互相之间的承担。
在一次次沮丧、受挫、失望中,我们看见了真实的彼此,却依旧选择坚定地信任和依恋。
如果你刚好处在一段健康的关系中,在被深深地爱着,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人。
如若没有,请你记得好好爱自己,努力经营一段高质量关系的关键是:
“不是我和谁在一起才能幸福,而是无论谁和我在一起都能幸福。”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林今昭
编辑:噜噜、笛子
图源:图虫创意
“好的爱情是让双方都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彼此消耗。”
如果你也常常陷入情感困局,渴望解锁健康、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不妨加入【壹心理心理学交流群】,从学点心理学知识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免费学习心理学知识、观看大咖干货直播课,改变思维认知,重塑爱的能力;可以与群友温暖互助,寻求积极的改变,培养安全型依恋关系;还可以免费领取【1V1 心理职业规划】,0 基础入行心理工作,学会倾听与共情,在爱情中不断成长!
立即点击海报,免费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