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青青 美编/柳晴雪 出品/网界
2025年4月28日,港交所网站上一份招股书让整个汽车圈沸腾——赛力斯集团正式递交港股上市申请。
这家曾被贴上“代工厂”标签的重庆车企,2024年营收飙升至1451亿元,净利润59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家盈利的新能源车企。
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的市值已突破2000亿元,超越理想、蔚来等新势力,仅次于比亚迪,坐稳中国车企市值第二把交椅。
但赛力斯的崛起绝非偶然:从1986年的弹簧厂到如今问界品牌的全球爆款,从连年亏损到单年狂赚59亿,它的故事里藏着中国汽车产业转型的密码。
01
华为光环下的“共生”
作为赛力斯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华为余承东曾表示:“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是新时代最强跨界融合的典范。”
华为与赛力斯这场合作始于2021年问界品牌的诞生,却在2024年迎来质变:问界M9以50万元级价格连续12个月销量破万,成为中国豪华SUV市场现象级产品。
但光鲜背后,是赛力斯对华为近乎“All in”的绑定——2024年斥资115亿元入股华为子公司引望智能,累计投入超140亿元,甚至超过当年净利润。
这种深度绑定引发争议。有分析师质疑,赛力斯是否沦为华为的“代工厂”?
数据给出了答案:问界系列车型的销售收入100%计入赛力斯财报,华为仅作为技术供应商收取授权费。更关键的是,双方合作已从产品层面升级至资本联姻。
2024年8月,赛力斯战略投资引望公司,持股10%,后者估值1150亿元。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股权合作让技术供应更可预测、可持续。”
这种“你中有我”的模式,既保障了华为技术落地的稳定性,也让赛力斯分享智能化部件的长期红利。
02
赛力斯的全球化野望
为什么是港股?
此次IPO募资的投向,暴露出赛力斯的野心:技术研发、海外扩张、充电网络建设。
这绝非偶然——2024年赛力斯海外收入41.97亿元,同比下滑15%,在以色列、西班牙等市场月销不足百辆。想要复制国内的成功,必须借助资本市场的全球影响力。
而港股上市不仅能引入工银、交银等战投(已增资50亿元),更可规避A股对红筹架构的限制,为未来进军欧美铺路。
“问界舰队”的欧洲首秀
2024年底,由M9、M7、M5组成的“问界山河·智驾欧洲行”车队穿越12国抵达巴黎车展,这场耗资过亿的营销事件,暴露了赛力斯的战术:用旗舰产品树立高端形象,再用后续平价车型收割市场。
这种打法在国内已验证成功——M9上市24小时订单破3万辆,M8开启预订8天收单8万台。
但在欧洲,赛力斯需要直面两大挑战:一是品牌认知度近乎为零,二是欧盟碳关税和本地化生产要求。
对此,赛力斯计划在匈牙利投建组装厂,并复制重庆的“政府+基金”模式——用土地、税收优惠换取产能落地。
总结
赛力斯的“中国方案”
赛力斯港股IPO,表面是资本市场的狂欢,实则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缩影。它的成功证明: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跨界联姻”可以打破“灵魂归属”的零和博弈,通过股权融合、生态共享实现共赢。
港股IPO不是终点,而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当赛力斯带着问界M9站上巴黎车展时,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更是一个产业生态的崛起。这场测试的答案,或将定义中国车企能否从“换道超车”走向“定义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