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齐鲁理工学院文化顾问傅永聚教授在春秋讲坛·孔子学术讲座第六讲《重新发现颜徵在》中提出关于设立“中华母亲节”的倡议,建议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为节,尊孔母颜徵在为“中华第一母”。随着国际母亲节临近,该倡议再次引发关注。近日,傅永聚教授专门撰写了《对中华母亲节本土化建构的思考》一文系统阐述了这一构想,认为此举既能传承中华母教文化,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实践。
文化认同:颜徵在的“圣母”地位无可替代
傅永聚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虽贤母辈出,但唯有培养出圣人之母方能代表民族精神。传统“四大贤母”(孟轲母、陶侃母、欧阳修母和岳飞母)的教育成就虽高,但孔子之母颜徵在因培育出“至圣先师”,其地位更具标志性。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符号,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思想被纳入《世界伦理宣言》,被誉为“全人类的老师”“哲学上的华盛顿”“万国之圣人”。傅永聚教授认为:“既然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那么塑造其人格与思想的颜徵在,堪称中华母教文化的源头。”
母教智慧:多方面体现开创性教育实践
文章详细分析了颜徵在的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眼界非凡的“择良而居”。为改善教育环境,颜母携子迁居鲁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鲁都,这一举措比“孟母三迁”早近二百年,开创了优化教育环境的先河。第二,注重培养学习兴趣。颜母深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道,引导幼年孔子养成“好学”“乐学”的态度,为其日后“博学”奠定基础。第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周礼为核心,培养孔子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向和能力。第四,培养独立自主精神。因家境贫寒,颜母鼓励孔子自学,养成“入太庙,每事问”的求知传统,塑造其坚韧品格。
傅永聚教授特别引用孔子“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自述,结合现代心理学理论指出,三岁丧父的孔子在颜徵在的独自教养下,通过礼乐熏陶(如“陈俎豆,设礼容”)和日常生活教育,形成了成为圣人的心理基础。“尽管史料有限,但颜徵在的母教智慧无疑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走向。”傅永聚教授如是说。
日期争议:为何选择孔子诞辰而非母亲生辰?
关于中华母亲节的日期,目前有不同提议:孟母生孟子日(四月初二)——侧重母亲诞辰的文化意义;颜徵在生日(5月18日)——学界倡议;孔子诞辰日(公历9月28日)——傅永聚教授主张。他的理由如下:首先,母亲的核心意义在于“育子”而非单纯诞辰;其次,考虑到古代生育的高风险性,孩子的出生日实为母亲的受难日,更具纪念价值;再者,孔子被尊为“百世之师”,其诞辰日更能同时彰显颜徵在的母教成就与中华文化精神。尽管孔子具体诞辰存在学术争议(另有10月9日之说),但这一争议并不影响以“诞子日”纪念母亲的合理性。中华母亲节的设立,不仅是对颜徵在的尊崇,更是对中华母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以颜徵在为代表设立中华母亲节,既符合文化认同,也能彰显母教对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傅永聚教授表示,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设立母亲节需选择能代表中华文化最高精神(即“至圣”)的母亲,方能获得广泛认同。这一倡议不仅是对个体母亲的尊崇,更是对母教文化的系统性弘扬,对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韩欣然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