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干的形象,瘦小的身形,却有着一副大大的嗓门、一双不知疲倦的双脚。每天,安徽省肿瘤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主任医师张琳琳都穿梭在危重患者、监护仪器和抢救设备之间,给危重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健康报:ICU往往被认为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关口。对于医生而言,这里的每一天都是一场战斗,每一刻都充满了挑战。作为一名ICU医生,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职业的?
张琳琳:ICU是其他科室转来的危重患者最后的希望之地。我们面对的多是病情复杂、生命垂危的患者,患者家属和同行的期待与信任对我们而言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动力。这里没有家属陪护,医护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能力。尽管工作辛苦,但每当通过精心救治让患者重获新生时,我们的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
ICU的医护人员就像足球场的守门员,必须关注每个细节。患者病情瞬息万变,细微的指标异常可能就是生死攸关的信号。我们不仅要掌握临床指南,更要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案。生命至上,是支撑ICU医生在高压中坚守的精神信念。
健康报: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有哪些对个人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的时刻?
张琳琳:2013年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我原在安徽省立医院(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2013年1月1日被组织派到安徽省肿瘤医院组建ICU。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此前,我只是一名普通的ICU医生,只需管好患者,到安徽省肿瘤医院后,则要带领年轻医生队伍。这要求我既要具备专业技术,又要懂得管理,能够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带领队伍成长。
重症医学专业要关注细节,抓住危重患者病理生理变化的关键。很多危重患者的生命是靠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守”回来的。只有观察到细微变化,早发现、早处理,才能有好的疗效。虽然有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但具体到每名患者,治疗方案会不同。在安徽省肿瘤医院带队伍的十几年间,我要求团队年轻医生从点滴细节做起,狠抓医疗质量。比如,要对每一名患者的病情变化追根溯源,解释所用药物和医嘱的依据。交接班要在床边完成,不能放过任何异常指标。对于治疗效果不好或死亡的病例,要总结经验,讨论下次遇到类似问题的应对方法。经过近10年严格训练,许多年轻医生迅速成长,临床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科主任,我必须以身作则,有困难冲在前,这样才能给年轻人做榜样,增强科室的凝聚力。
健康报:24年“驻守”ICU,您做过最满意的事情是什么?
张琳琳:最满意的就是为推动医院整体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强大的ICU作为后援团,使重症胸腔感染、腹腔感染、严重吻合口漏等外科大手术并发症的治疗效果良好,这增强了外科医生的信心。曾经有一名78岁的老爷子出现严重感染,戴着呼吸机转到ICU。当时老爷子神志清醒,我们承诺会尽力治好他。经过ICU医护团队两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护理,他恢复了正常生活。
随着肿瘤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带瘤生存的患者越来越多,ICU是这部分人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后盾。有名34岁的小伙子在17岁时患淋巴瘤,之后病情稳定,但因一次感冒肺部被感染,体重掉到35公斤,他和家人都很绝望。我带领科室医生梳理他17岁发病以来的所有肺部影像资料,每天做气管镜观察,找到了病因,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经过102天的努力,最终将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名小伙子后来达到出院标准,回归正常生活,至今已过去六七年。
对于收治的患者,我们会与家属和原科室商量治疗终点,判断治疗目标,让患者和家属了解能达到的治疗程度。这既是专业能力的体现,也是构建医患信任的基础。
健康报:您认为ICU医生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张琳琳: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ICU患者常因多器官衰竭入院,病因复杂。医生不仅要能对症处理,还必须深挖病因。如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氧饱和度维持不了、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要多问为什么,找出病因才能有的放矢。
对于医生来说,不能对患者的异常指标想当然。关于人体未知的东西有很多,好奇心能促使医生去探索病理生理机制、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我要求团队成员不仅要专注临床,还要多研读文献、总结病例。医学未知领域太多,唯有持续探索,才能突破救治的瓶颈。
健康报:请谈一谈获得“白求恩奖章”的感受。
张琳琳:获得“白求恩奖章”是莫大荣誉,但这份荣誉属于整个团队。我只是一名普通医生,只是将全部精力放在科室和患者身上。几十年的坚守能得到认可,我非常感恩。未来,我希望能为年轻医生树立榜样,让更多生命在ICU重获希望。
文:健康报记者 刘嵌玥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Z4OJ5LU】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