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自己原来的部队,哪个部队是你的?”
1931年,一向脾气好的陈赓突然向徐海东发火。听到陈赓的这句话后,徐海东也明显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然而不久之后,陈赓再次向徐海东发火。
陈赓为什么两次发火,徐海东到底做了什么?
红12师师长
1927年老蒋背离革命之后,我党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吃了大亏。为了防止再出现这种情况,周总理在党中央的授权下,着手成立中央特科。
这是隶属于我党自己的情报组织,里面的人也都是我党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不少人,还是被我党专门送到苏联培训过的。
陈赓就曾经专门来到苏联,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情报工作者。等他回国之后,就留在中央特科工作,并且担任了情报科的科长。
当时特科一共有四个部门,陈赓所在的情报科极为重要,主要负责收集情报和保卫工作。
虽然不是行动科,但情报科也是个非常危险的部门。为了搜集到足够的情报,他们往往需要游走在敌人身边,一个不慎就有被识破的可能。
而一旦被识破了,基本上只有一个下场。为了保障情报人员的安全,他们必须掌握优秀的化妆技巧,能随时改变自己的身份。
陈赓本身毕业于黄埔军校,而且又救过老蒋,国民党的很多高层都认识他。但他在上海的时候,却一次都没有暴露过。
这是因为,他能随时改变自己的装扮,将自己伪装成不同的身份。他在上海化名“王庸”,被誉为“伍豪之剑”。
特科的工作虽然危险,但陈赓从来没有抱怨过,每次的任务他都能顺利完成。然而就在1931年的时候,顾顺章背离革命,特科面临巨大危机。
李克农最先得知这个消息,然后将这个消息传给了周总理,周总理马上安排各地情报人员撤离。
因为顾顺章对特科极为熟悉,所以周总理直接将所有的联络点都关闭了。这也没办法,万一有什么疏忽导致同志们被抓,还不如直接都关闭了呢。
之后,周总理带着同志们迅速撤离了上海,陈赓也就无法留在上海了。
在组织的安排下,他先来到了天津,又在不久之后来到了鄂豫皖地区。
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正在大力发展,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陈赓和徐帅是同学,徐帅对他的能力很清楚,也很欢迎他来鄂豫皖地区。
刚到鄂豫皖的时候,陈赓被安排成了一个团长。
这不是不相信陈赓的能力,而是当时鄂豫皖根据地正要成立红四方面军。
等到两个月后红四方面军成立,他就被调任12师的师长了。红12师可谓是一支非常传奇的部队,这支部队中的一个师长和三个团长,除了一个早早牺牲,剩下的除了两个大将和一个上将。
不愿离开的徐海东
红四方面军成立之后,很多干部的职位都有了调整。有的干部虽然没有调整,但却被调离了自己的老部队,被派到了新部队中去。
徐海东就是被派到新部队中的一个,他原本是38团的团长,但12师成立后,上级将他调到了12师,让他担任36团团长。
从职位上来看,他并没有被降职,这属于平调,但他却不愿意离开38团。
其实他的想法也很好理解,人都是念旧的,这种念旧在各方面都有体现。徐海东在38团待了很长时间了,和部队磨合得非常好。
但现在突然让他换部队,他觉得太麻烦了。
他好不容易和老部队磨合好了,要是换到新部队里还得重新磨合。而且他和新部队里的人不熟,担心到了新部队指挥不顺手。
他将自己的担忧和陈赓说了,陈赓也比较认可他的担忧。因此,陈赓开始耐心给他做思想工作。
陈赓说,没有人刚到新部队不需要磨合的,希望他不要因为这点小困难就止步不前。要不然现在只是平调,万一以后就将他调到其他部队当师长,难道他也要用这个借口推辞吗?
而且,要是所有人都不愿意和其他人磨合,以后部队难道就一直一成不变吗?
陈赓的话其实很有道理,但徐海东没听进去。他对陈赓说:“师长,我现在没想那么多,我就想回到我那个团里!”
谁知就是这句话,让陈赓一下子变了脸色。陈赓打断他的话质问道:“你那个团,哪个团是你的,咱们部队里哪个团成了你的?”
陈赓的话,一下子让徐海东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他猛然意识到,自己刚才真是犯了大错,怎么能有那样的想法呢?
要不是陈赓及时提醒,他还意识不到自己思想上的错误呢!想明白之后,他也不执着于回到38团了,而是安安稳稳留在12师当了36团的团长。
再次被训
12师虽然是一支新组成的部队,但里面的兵可不是新兵。当时为了组建12师,很多部队的老兵都被调了过去,当时大家还在猜,究竟是谁能当12师的师长呢?
后来得知师长是陈赓之后,大家却觉得这是预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陈赓作为黄埔军校的优秀学生,参加革命的时间比很多人都早,资历方面自然没得说。而陈赓的能力就更不用说了,无疑是同学之间的佼佼者。
虽然他来到鄂豫皖的时间不长,但他却带领部队打了好几个胜仗,大家都非常佩服他。
因此他虽然只来了两个多月,但当他是师长的任命被宣布后,却没一个人反对。
等徐海东来了12师之后,看到自己的同僚里还有许世友,他就更吃惊了。
许和尚是出了名的油盐不进,如今能对陈赓心服口服,可见陈赓的本事确实很大。
12师成立之后,陈赓带他们打了好几场胜仗。徐海东和36团不负众望,每次都能将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大家都说36团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团。
徐海东也是这样想的,然而在这天,他突然接到了一个命令,让36团和当地妇女一起去赶制军鞋。
听到这个任务,徐海东面色不忿,当即表示36团是主力团,不是用来干这种事情的,这样的事应该让后勤部来做,反正他们不干。
面对徐海东这样的态度,陈赓当即就变了脸色。他质问徐海东:“什么是主力团,谁告诉你们是主力团,主力团就能对任务挑挑拣拣吗?”
这次陈赓非常生气,他没想到徐海东有这样的思想。部队里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任务也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但很明显,徐海东认为赶制军鞋这个任务配不上36团,他们就应该做些更高级别的任务。
这样的心态是非常危险的,陈赓这次丝毫没有给他留情面,足足训斥了他半个多小时。还警告他要是执行任务讲条件,不如早日回家种地。
徐海东自知理亏,挨了一顿批评之后,就带着部队去赶制军鞋了。
陈赓两次帮助徐海东纠正思想上的问题,给给了他很大的帮助,促进了徐海东的成长。后来,徐海东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骨干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