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印度在国际上蹦跶得挺欢,又是跟美国勾肩搭背搞军演,又是在边境跟中国较劲,一副 “南亚霸主” 的派头。可现实给了它狠狠一巴掌 —— 招惹中国这步棋,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就算美国在背后递棍子,也撑不起印度的野心。莫迪政府估计到现在都没弄明白,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早就不是靠几句狠话、几个军事协议能撼动的,这场博弈里,印度从一开始就选错了对手。
先说印度这几年的 “迷之自信” 咋来的。仗着 13 亿多的人口红利,经济每年以 5% 以上的速度往上蹿,军购单子更是一年比一年长,又是买美国的无人机,又是囤俄罗斯的导弹,自我感觉良好得不行,觉得自己不光是南亚老大,还能在中美之间当 “平衡手”。可它忘了,邻居中国早就不是几十年前的样子 ——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比整个南亚加起来还多,海军舰艇数量超过美国,在周边国家更是靠 “一带一路” 搭起了经济朋友圈。印度偏要在这种时候跟中国杠上,说白了就是没认清自己的斤两。
翻开历史账本,印度跟中国的恩怨早在 1962 年就结下了。那场边境战争让印度吃了大亏,丢了阿克赛钦不说,直到现在边境防线都得靠堆人堆装备来撑场面。按说吃一堑长一智,可印度偏不,看见中国在巴基斯坦修港口、在尼泊尔建铁路,心里那叫一个酸,总觉得中国在 “挖自己墙角”。其实说白了,中国搞基础设施建设是带着邻居一起赚钱,印度却把周边国家当自己的 “后院”,容不得别人插足,这种落后的地缘政治思维,注定让它在竞争中处处被动。
再看美国跟印度这对 “盟友”,表面上热乎,背后全是算计。美国为啥拉拢印度?还不是想在亚太地区找个 “打手”,遏制中国发展。从奥巴马的 “重返亚太” 到拜登的 “印太战略”,美国给印度递了不少橄榄枝:卖武器、搞联合军演、拉进 “四国机制” 当棋子。可印度也不傻,知道美国靠不住,一边跟美国眉来眼去,一边跟俄罗斯保持军火贸易,甚至在中美贸易战中还想捡点便宜。但美国哪能容忍自己的 “小弟” 三心二意?就说印度买俄罗斯 S - 400 导弹这事,美国威胁要制裁,最后也就是嘴上说说,为啥?因为美国清楚,真把印度逼急了,这枚 “棋子” 就废了。这种各怀鬼胎的合作,从根子上就不牢靠。
回到现实,印度跟中国的差距比它想象的大得多。经济上,中国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2022 年双边贸易额超过 1300 亿美元,印度的手机零部件、药品原材料、工业中间体,一大半都得从中国进口。莫迪政府喊了多少年 “抵制中国货”,结果呢?中国对印出口不跌反涨,2022 年增长了 21%,为啥?因为印度自己的制造业烂到根儿上,连螺丝钉都造不好,拿啥抵制?军事上就更别说了,中国在边境修了高速公路、建了高原机场,部队调动速度比印度快三倍,装备更是代差级优势,2020 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吃了亏,印度心里明镜似的,真打起来毫无胜算,只能靠舆论战撑场面。
外交上,印度更是被中国 “完爆”。中国在南亚搞 “一带一路”,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尼泊尔的跨境铁路,哪个不是给周边国家雪中送炭?反观印度,对邻居不是颐指气使就是搞经济封锁,斯里兰卡经济崩溃时,印度只给了点 “牙缝里的援助”,中国却直接提供了几十亿美元的贷款。这种对比下,南亚国家心里都清楚,跟着中国能赚钱,跟着印度只有压迫。美国想靠印度围堵中国,可连印度自己的 “后院” 都搞不定,这算盘打得也太天真了。
莫迪政府现在面临的局面,说白了就是 “高估了美国的承诺,低估了中国的实力”。以为抱上美国大腿就能在边境问题上硬气起来,结果美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 去年中印边境对峙最紧张的时候,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印,除了说几句 “支持印度” 的场面话,啥实际动作都没有。印度这才明白,美国所谓的 “盟友”,本质上就是利用它当炮灰,真到了需要流血拼命的时候,美国跑得比谁都快。
展望未来,印度如果还不清醒,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跟中国硬碰硬,经济上离不开,军事上打不赢,外交上没帮手;跟美国搞捆绑,注定当不了平等伙伴,随时可能被当弃子。最明智的做法,其实是放下 “大国幻觉”,回到谈判桌前解决边境问题,在经济上跟中国互补合作,而不是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但以莫迪政府的民粹倾向和民族主义情绪,这条路走起来太难 —— 毕竟,承认自己错了,比在边境堆十万大军难多了。
这场博弈里,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你搞军事对峙,我就修路建机场;你搞贸易抵制,我就开拓其他市场;你拉美国站队,我就深耕周边外交。因为中国清楚,真正的影响力不是靠武力威慑,而是靠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印度如果想不明白这一点,就算美国把航母开过来,也挡不住中国在亚洲越来越大的话语权。事实证明,在绝对的实力和正确的战略面前,任何小算盘都不过是螳臂当车,莫迪政府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