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马来西亚因一部新法案,引发社会激烈争议,中国也无辜受到牵连。

最近呢,马来西亚团结政府计划推出一部《都市更新法案》,旨在为城市老旧区域的重建提供法律保障。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项针对城市破旧房屋拆除重建的常规性政策,目的是推动城市发展并消除安全隐患。感觉没有什么问题是吧,但是呢,法案公开后,却在马来西亚国会及民间都遭到了强烈反对。


反对党声称,该法案的实际目的是驱逐城市中的贫困马来族群,迫使他们迁至城市边缘居住,而将重建后的优质区域让给富裕的中国移民。这种说法经过反对党的宣传扩散后,马来西亚多个马来人团体发起抗议活动,反对政府推行新法案。

为何一项看似合理的法案会引发如此争议?而且大马政府也只是说,重建老旧设施,并没有针对哪个族群,又为啥马来人觉得就是在针对他们呢?

这需要从马来西亚特殊的国情说起。马来西亚总人口 3500 余万,其中马来裔占 70.1%,华裔占 22.6%,印度裔占 6.6%。尽管马来人是人口主体,但与其他族群相比,整体经济状况相对较弱。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统计局 2019 年的家庭收入报告,华人家庭月均收入为 9895 令吉,印度裔家庭为 8216 令吉,而马来家庭仅为 7093 令吉,族群间的经济差距十分明显。因此,马来西亚城市中的老旧社区,也就是类似中国的 “城中村”这些地方,主要居住着经济条件较差的马来人。他们对政策变动更为敏感。尽管大马政府已经保证了,重建不会改变土地所有权,但这些马来人担心,重建后的设施维护成本上升,政府会转嫁到当地居民头上,增加家庭开支,最终迫使他们不得不搬离原社区。反对党抓住这一心理,反复强调法案对马来人的不公平性,从而获得大量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带头反对法案并将矛盾归咎于中国移民的,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蒂尔。他在任时与中国的关系其实挺不错的。但同时,他也是 “马来人至上” 理念的支持者,其任内多项政策带有明显的排外倾向,在华人社群中口碑不佳。此次他将矛头指向中国移民,实际上是暗指华人族群可能从中受益,只是担心被指责破坏民族团结而不敢直接针对华人。


这种争议反映出马来西亚长期存在的社会现实:人口占比与经济地位的不匹配,导致马来族群与华人群体之间存在隔阂。在政治领域,部分马来族团体推崇 “马来人至上” 理念,主张政策向主体的马来人倾斜;而华人作为少数群体,认为自身凭借能力创造财富,不应受到政策性歧视,双方对立由此产生。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有接触海外华人的中国人,经常提到,马来华人是对中国大陆最具亲近感的华人群体,没有之一。为什么马来华人会更亲近我们呢?这与马来西亚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作为少数群体,马来华人在当地面临系统性压力,因此将中国的发展视为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两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这意味着我们对马来西亚不同群体的接触也会越来越多,提前做好这些功课,也是很有必要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