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双 通讯员 刘瑞雪
孟向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现河采油厂现河庄采油管理区采油工,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齐鲁大工匠”等称号。
孟向明用三十余载的时光,将青春和热血化作照亮荒原的璀璨光芒,用执着与匠心书写着令人动容的奋斗篇章。
守岗位之责
勇做“难题攻克先锋”
1993年,19岁的孟向明怀揣着对石油事业的憧憬,踏上这片荒凉的土地,成为一名普通采油工。初来乍到,面对稠油油藏开采的重重难题,他没有退缩,反而一头扎进工作中。油藏埋藏深、压力高、黏度大,现场问题频发且棘手,但孟向明坚信“油稠人不愁、困难也低头”。
在抽油机链条维修、计量分离器攻关等工作中,孟向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将每项操作反复打磨。白天,他在井场专注于设备维修与调试;夜晚,他挑灯苦读专业书籍,钻研技术原理。短短十年,凭借着这股子钻劲,孟向明一路破格成为油田最年轻的高级技师,用实力证明了自己。
稠油开采的难题如同拦路虎,“解稠”成为油田上产的关键,也是世界级难题。孟向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头扎进科研攻关中。无数个日夜,他在实验室与井场之间奔波,反复试验、不断改进。为解决光杆缓下、堵管线等问题,他研究欠平衡防缓下、反冲法处理堵管线、毛辫绳调节器等一系列成果及操作法。
有一次,为攻克掺水压力不稳定的难题,孟向明连续一周驻守井场,仔细观察设备运行的每一个参数,反复推敲解决方案。最终,他发明的掺水压力报警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该成果不仅在油田广泛应用,还多次在业内获奖。孟向明的努力,成功解决了265项采油生产难题,增油8万多吨,成为当之无愧的“难题攻克先锋”。
精益求精
提炼“望闻问切”故障诊断法
创新是孟向明职业生涯的鲜明底色。他始终坚持“干一行钻一行”,针对油田开发的“卡脖子”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具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他提炼的“望闻问切”油井故障诊断法,就像给油井看病的“中医良方”,能快速准确地找出油井故障。
在践行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孟向明从未停歇。为满足新型电机的结构和特点,他带领20余名革新能手,对8个不同类型的拔轮器进行优化改良。他们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却从未放弃。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根除了老式设备的技术缺陷,推广应用200套,获得“全国职工‘五小’优秀创新成果奖”。孟向明发明的抽油机皮带快速调节器,更是为油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年创效益1400万元。
面对绿色转型的新要求,孟向明积极探索。他深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致力于研发环保类创新成果。《减速箱漏油治理系列技术》首创分体式密封结构,填补了行业空白,彻底解决了渗漏机油污染环境的难题。他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主持的多项独有技术填补了国内和行业空白,助力油田实现“油不落地、气不上天、水不外排、噪音不超标”,将油田打造成全国示范性工业旅游景点。
搭成材之梯
“传帮带”凝聚行业合力
孟向明不仅自己在石油领域发光发热,还积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他被聘为多家院校客座教授、高技能人才首席培训专家,在各大院校的讲台上,用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
在“技能大师下基层”“劳模工匠一线行”等活动中,孟向明深入一线帮助职工解答、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孟向明开通了“向明在线”微信公众号,定期分享创新知识和成果案例,让更多人受益。
在岗位上,孟向明创立“三级四步”导师带徒法,悉心培养徒弟。他的徒弟们在他的教导下,迅速成长,108名徒弟中67人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24人在国家级竞赛中获奖,4人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7人成长为齐鲁首席技师……技师团队发挥合力,将团队的创新成果在全油田推广,营造了良好的技术合作与成果融合氛围。
孟向明以30余年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无数石油人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