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330篇原创文章,作者:深邃的星空。

作者简介:深邃的星空,甘肃人,业余军迷。热衷于装备和战史研究及军事科普,曾协助补充部分架空类的军事小说的情节和装备设定。

正文共7200字,配图19幅,阅读需要18分钟,2025年5月7日首发。

接上期()

补充说点吧,战斗轰炸机可能的发展我们之前简单的说过了,可能还会有人认为战斗轰炸机是一款过时或者落后的机种。其实,还是那句话,一款武器装备的优劣还是要结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合苏俄的一些装备放在其他国家就未必适合,而美国的装备虽说优秀,如果换个环境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苏-34很适合俄军当前的作战体系,但是其他国家基本用不上。要知道八十年代印度可是求着苏联出售苏24,但是苏联死活不肯。但是现在印度能大规模引进苏30mki,却把苏-34放在一边就是例子,要知道印度买军火可从来都是不遗余力,而且老毛子也肯定给印度大力推销过苏34。

作战飞机类型的变化和多用途战机的发展

二战结束后到冷战中期,作战飞机的类型也已经到达顶峰,包括武装直升机,强击机,前线战斗机,舰载鱼雷攻击机,舰载俯冲轰炸机,舰载反潜机,歼击轰炸机,前线轰炸机(战斗轰炸机),战术轰炸机,中型轰炸机,远程战略轰炸机。这么多的机种,大家肯定也眼花缭乱。不过,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航空技术的发展,不少机种就已经逐步被替代或者退场,比如舰载鱼雷攻击机,舰载俯冲轰炸机,战术轰炸机。其中,强击机如果不是80年代美苏根据自己的需要相继研制了苏25和A10,也大概率会退场;而以伊尔28和轰5为代表的战术轰炸机在战斗轰炸机出现后也退场了。进入90年代,多用途战斗机的兴起,也一举覆盖了歼击轰炸机、强击机的任务,同时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也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一部分战斗轰炸机的任务。进入21世纪,作战飞机的类型也缩减成为武装直升机,轻/中/重型战斗机,轻/中/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战斗轰炸机,战略轰炸机,舰载多用途战斗机。

不过在80年代,苏联也开始研制多用途战斗机,因为米格29作为前线战斗机已经开始批量装备,而且米格29的升级和发展空间虽说比不上苏27,但是也是足够用的。1982年,为了满足苏联空军西部前线的要求,米格设计局开始研制米格-29的重大改进型米格-29M(9-15)。该机优化了机体结构(取消了边条辅助进气口),采用了模拟电传飞控系统,并增加内部燃油量,将航程增加了30%至40%;而这款新的米格29M最重要的改进就是加强机翼结构,能够承载更大重量,最大挂载重量高达4500千克,换装新的N010“甲虫”(Zhuk)多功能雷达及火控系统,配备两台阴极射线管(CRT)多功能显示器和手不离杆(HOTAS)操纵杆,在充分保留并发展了Mig-29卓越空战性能的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对地面和海面目标的攻击能力。该机在苏联解体后改为米格-33,由于没有得到外销订单,所以被搁置。


图1. 米格-29M 156号原型机

除了推出多用途型的米格29M。苏联在这个时候又推出了老苏-37歼击轰炸机方案,这个着实让人有些费解,毕竟取代米格27,、苏17/22理由还是有些牵强。不过也有可能是苏霍伊设计局准备复刻美国F15和F16这种高低搭配的模式。


图2. 老苏37的三视图和概念图

不止这些,苏联还提出了用于替换图-22M3中型战略轰炸机的方案,该方案由苏霍伊设计局和图波列夫设计局竞标。苏霍伊设计局拿出了在T4MS轰炸机基础上改进的T-60型重型轰炸机方案。


图3. T-60型重型轰炸机

而图波列夫设计局则提出了tu-170型轰炸机方案。这两个方案最终都已经停止。只留下少许的图片资料。


图4. 俄罗斯媒体披露的tu-170概念设计

到这,估计还会有人说苏联军事学说和装备研究僵化,八十年代了还在延续六七十年代的研制思路。这个我们先不做讨论,因为轰炸机,尤其是中型轰炸机和远程战略轰炸机本身就不是一般国家用的起的。

处于新时期轰炸机的发展

我们知道,轰炸机其实也分类型,包括前线轰炸机,中型轰炸机,远程战略轰炸机三类。前线轰炸机退场最早,歼击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出现后就已经被替代了。中型轰炸机的位置有些尴尬,中型轰炸机也叫中程轰炸机,冷战中,中型轰炸机的定义如下:航程一般在3000千米——6000千米,后期改进的型号航程则在6000千米——8000千米,起飞重量为30~90吨,载弹量5~10吨。按这个标准看,我国的轰6系列,苏联的图16,图22,图22M/M3系列,法国的幻影IV轰炸机都是这类。这类轰炸机经过扩充油箱,增加空中加油管等改进措施后,航程普遍可以达到8000千米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10000千米,而且既能执行常规对陆对海打击,也能够携带核武器执行战略巡航任务(比如最新的轰6K/J/N和图22M3),可以说中型轰炸机覆盖面比较广,能够上接远程战略轰炸机,下接战斗轰炸机。

而8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和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的航程呢?

F-111战斗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 41,500 公斤,最大航程6760公里;

苏-34战斗轰炸机,最大起飞重量45000千克,最大航程4500千米;

F-15E多用途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36741千克,最大航程4000千米;

苏-30MKK多用途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38,000 千克,最大航程4,000公里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能看到,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的航程与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中型轰炸机的下限。通过空中加油,其航程和中型轰炸机的内油航程已经非常接近了。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型轰炸机由于种种原因也不再继续发展,法国退役幻影IV轰炸机后也放弃了轰炸机这个机种。俄罗斯由于经济和国力下滑的原因,图-22M3轰炸机也是本着用尽寿命的原则继续使用,并且对现役的进行升级(图22M3M计划,首架升级型于12月28日试飞),也不再发展新型号;俄罗斯的重点还是部维护现有的图-95MS以及复产图-160M。而中国的轰6系列虽说推陈出新,最新型号的轰6K/J/N主要是是当战略轰炸机使用,当然,炸弹卡车和对地对海打击的工作也没落下。至于美国,中型轰炸机退役的早,目前美国轰炸机部队只保留B-52H、B-1B、B-2这三款,均为远程战略轰炸机。最新的B21轰炸机采用了双发设计,最大起飞重量约82吨,最大飞行高度1.8万米,最大航程8000公里,且具备空中受油能力。根据这些数据来看,B21更偏向于中型轰炸机了。

抛去其他因素,冷战结束后,轰炸机,尤其是中型轰炸机和远程战略轰炸机已经不是普通国家能用得起的,还在维持战略轰炸机并且还在发展轰炸机的国家也就只剩下中美俄三家。即便如此,三家仍有侧重,中俄的主要方向是远程战略轰炸机,而美国由于面临B1B老化,B2维护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推出B21用于替换。而B52H虽说比较老,但是经过大修延寿和升级,仍准备继续服役至2050年。

俄罗斯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发展一款中型轰炸机替换图22M3,能做的也只有将现有的近百架图22M3升级为图22M3M(共114架图22M,其中98架图-22M3)。

中国目前继续生产轰6的最新改进型,而轰20仍旧神龙见首不见尾。

估计有朋友会有疑问,讲苏34为什么扯到轰炸机了。这就要引出我们前文提出的一个概念,飞机作战任务的覆盖和拓展。随着飞机性能的提升,再加上任务区间的重合,相近类型的战斗机会逐渐融合。因此我们会看到,武装直升机和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基本覆盖了强击机的任务区间;多用途战斗机则取代了歼击轰炸机,和前线歼击机一同构成了前线防空,火力支援,浅纵深打击的主力;而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在一定程度上也覆盖了原前线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的任务。也因为这个原因,很多朋友据此做出了战斗轰炸机已经被时代淘汰,逐渐被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取代这样的判断。这么理解其实没什么错,不过,战斗轰炸机并不像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这两款飞机的退场是因为任务空间被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完全覆盖,自身也没有扩展的空间,因此直接被取代而淘汰。但是战斗轰炸机却还要两说,这牵扯到战斗轰炸机的任务扩展。目前最新的战斗轰炸机是俄罗斯的苏34,内油航程以及空中加油,该机的滞空时间和航程大大增加,已经接近中型轰炸机,而俄罗斯短时间内不再发展中型轰炸机,图22M3轰炸机虽说进行延寿升级,还是会有部分退役和损耗。退役的这部分图22M的一部分任务实际上是由苏34来接替,这也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会继续生产苏34的另一个原因。刨去前线轰炸机的任务,再加上一部分图22M3的任务,这让苏34能够覆盖1000——4000公里范围内的任务区间。所以,苏34的任务区间实际上是被扩展了。任务区间的扩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战斗轰炸机向中型轰炸机发展,而中型轰炸机也开始和战斗轰炸机进行融合。这也就是为什么笔者认为战斗轰炸机这个机种被淘汰还为时尚早。而强击机和歼击轰炸机的扩展性很小,任务区间又和多用途战斗机武装直升机高度重合,被取代也是很正常。

那么说到这,我们还是有必要提一下就是国产新型隐身战斗轰炸机的事情,也就是网传的JH-**(也有一种叫法叫歼轰-26),该型机是2018年《鹘鹰神话》的画册中爆出这本画册公开了不少沈飞车间内部的场景。除了关于歼-31的生产画面外,一张图片还以外地曝光了一架神秘飞机的机头。


图5. 沈飞画册车间内景,红圈处为神秘飞机的机头

当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沈飞公司表彰劳模的报道中出现的一架神秘飞机的机头。当时不少人都认为该机就是沈阳所设计的中型隐身轰炸机。该机采用了独特的并列双座设计。


图6. 神秘飞机的机头,这张照片更为直观和清晰

而在珠海航展中也展出了这款神秘飞机的比例模型,细节更多,也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外界一度认为该机就是中国的新型隐身轰炸机。不过这还没完。


图7. 珠海航展展出的新型飞机的比例模型

2018年5月的《航空知识》杂志在封面刊登了一款采用“W形主翼”+内置弹舱设计的隐身轰炸机CG图,这被认为是官媒大泄的轰-20方案之一,不过很快《航空知识》杂志社就澄清该设计方案并非就是轰-20,而是某航


图8. 航空知识封面新型轰炸机CG图

空单位已经公开的设计方案。更确切地说,就是珠海航展上展出的模型,从图片可以看出,这型轰炸机采用了隐身外形设计,棱角分明,后掠翼机翼以及发动机锯齿状隐身设计,内置弹仓,值得注意的是进气道和发动机位于机身上方,造型颇具现代感,与我军现在装备的轰-6系列截然不同。从书中描绘的内容可以看出,该机是早年间的设计概念,后来并没有在军方立项。近几年,随着更多信息的爆出,这款神秘飞机似乎是在研制,不过很难确认相关信息,而且官方也从未披露。至于这款飞机究竟是新型战斗轰炸机还是用于替换轰6的新型轰炸机,这就很难说了。不过,在得知轰6系列要继续改进的消息后,网友又制作了轰6Z型灰鹤战略轰炸机的CG图,虽说是大家的期望,不过也让消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至于轰6是继续魔改下去还是会出一款全新的隐身战斗轰炸机/中型轰炸机来替代,暂时还是未知。


图9. 网传轰6z灰鹤战略轰炸机


图10. 网传的轰6Z和轰6K的对比

说回来,如果以上信息属实,为什么还要发展这样一款飞机呢?其实无外乎俩字,需求。这个需求是一直存在的,由于技术储备长期不足,缺乏资金和相应生产技术,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再加上很长一段时间,国土防空任务是航空兵的主要任务。因此,我国航空工业很长一段时间研制重心在战斗机上,对轰炸机和运输机这类机型关注较少,而轰6轰炸机也是作为投放核武器的载机,而轰5轰炸机则是作为前线轰炸机的主力存在。可以说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轰炸机的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生产技术都较为落后。80年代后,由于国家经济调整,大量的在研的军事项目被叫停或者下马,其中就包括战略轰炸机轰8,根据目前的公开的资料,轰8轰炸机的基本参数如下:机长‌:48.50米,‌机高‌:13.85米,‌翼展‌:46.47米,‌翼面积‌:293平方米,‌空机重量‌:65吨,‌正常起飞重量‌:155吨,‌最大起飞重量‌:163吨,‌正常载弹量‌:7吨,‌最大载弹量‌:18吨,‌航程‌:在载弹7吨的条件下,航程可达110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1000千米/小时,‌巡航速度‌:800~850千米/小时,‌升限‌:13000~14000米,‌机组人员‌:6名。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轰8的基础航程已经接近或者达到现在部分战略轰炸机了,轰8的方案有两个,一个是采用六台斯贝发动机的六发方案,另一个是采用四台涡扇6/JT-3D涡扇发动机的四发方案,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轰8轰炸机项目最终下马。


图11. 轰6I,轰8四发方案,轰8六发方案对比图

注:轰6I是用于验证轰8的验证方案,由西飞在1970年提出,维持轰-6整体造型不变,在两侧机翼根部以及机翼中段加挂“斯贝”涡扇发动机(共计4台),已达到增大航程并达到改善性能的目的,风险更小也更容易实现,过渡型号轰-6I于1978年实现首飞。换发后轰-6I性能直线提升,最大航程由原型5760公里增加到8060公里,作战半径从3600公里提高到5000公里。


图12. 轰8四发方案


图13. 轰8六发方案

这里还是要特别说明一下,轰8轰炸机下马非常可惜。能查到资料显示是因为技术储备薄弱,缺乏研制经费而下马,此外,还有给运10让路的原因。不过,80年代,中国趁着和西方蜜月期,获得了大量美西方的航空技术,同时这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也有了一定的技术储备。198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客机运10首飞成功,这其实也标志着轰8轰炸机的技术得到突破和验证。‌运10的参数如下‌:‌翼展‌:42.24米,‌机长‌:42.93米,‌机高‌:13.42米,‌机翼面积‌:244.4平方米,‌最大起飞重量‌:110吨,‌最大载客量‌:179人,‌最大航程‌:8300千米,‌最大商载‌:25吨,‌巡航速度‌:900公里/小时。


图14. 运送救灾物资进藏的运10大型客机

轰8轰炸机由于种种原因下马,也让中国战略轰炸机部队的建设延后了相当一段时间。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中国也开始把目光转向前苏联的各个加盟共和国,试图获取苏联遗留的战略轰炸机,对比之后发现,俄罗斯愿意提供的图22M3作战效能低,无法满足中国对战略轰炸机的需求,除了突防速度快,其他方面与国产的轰6改进型没有优势。而中国眼馋的图160俄罗斯本身没多少,压根不想卖;手里握着不少图160的乌克兰在美国的授意下对现有的图160进行拆毁工作,俄罗斯也借机把剩下的图160买回,基本断了中国的念想。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只能继续对轰6进行改进,而2007年开始研制全新的轰6K,该机与2015年亮相,并大量装备,以替代老型号的轰6。并且在轰6K的基础上陆续研制出轰6J,轰6N系列。


图15. 国产轰6K型轰炸机

不过,虽说轰6通过换发动机、该航电系统等技术升级和改进提升了其性能,但是轰6的这个平台的潜力也基本挖掘殆尽了。说白了,这个平台已经落后了。轰6K系列还会不会继续推陈出新,笔者目前持保留态度。当然也有网友提出改进出4发版轰6以及上图中的网友想象的轰6Z,


图16. 网传轰6z灰鹤战略轰炸机



图17、18. 舰载武器杂志上设想的4发版轰6改进型1

如果网友的设想能够成真,那么轰6就彻底面目全非了,这款布局类似米亚4的轰6K大改就是妥妥的战略轰炸机,最大航程12000千米—14000千米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图19. 舰载武器杂志上设想的4发版轰6改进型2

而轰6Z就会是一款全新设计的具备隐身能力的中型轰炸机,定位类似轰6K和图22M3。如果这类设想成为现实,那么未来人民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将会由四发版轰6改进型负责常规的远程战略巡航(具体任务参照美国B52H和俄罗斯的图95MS),轰20执行战略打击任务(具体任务参照美国B2隐身轰炸机和俄罗斯的图160).轰6Z接替红6K/J执行1500-3000公里范围内的攻击任务。那么按照这种配置,那战斗轰炸机确实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不过,这些配置仍然有待商榷,四发版轰6K虽然方案可行,但仍有缺陷,由于四发版轰6采用的是类似米亚4的机翼于机身结合处配置发动机舱的布局,虽说这种布局和轰6K类似,技术上也能有一定延续,但是机身结构仍需要重新设计,机身强度等数据仍需要重新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研制难度,延长了研制周期,说白了,这就相当于重新设计一架战略轰炸机了。而且使用翼根发动机舱布局也限制了该机的升级和改进,这相当于是将发动机的尺寸限制了,除非使用同尺寸增推发动机,否则,一些大推力发动机就很难运用。比如轰6K在使用俄制D30发动机升级就遇到原版轰6发动机舱尺寸不足的问题,无法容纳D30发动机,因此花费大量时间重新设计发动机舱,并对进气道、尾喷等做了针对性重新设计和修形,而且现在,轰6K的改进型仍然使用的是涡扇18,推力更大更先进的涡扇20并没有使用。如果研制四发版,那么研制周期和研制成本都低不了。而轰6Z能否落地也是未知,原因也不难解释,轰6这个平台已经落后,发展潜力也基本挖掘殆尽。与其在轰6K的基础上研制一款具备隐身能力的中型轰炸机,倒不如重新研制一款全新的。

如果我们想在短时间内拿出一款能够远程战略轰炸机,那么四发版轰6K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最合适选择还是重启我们前文说过的轰8。我们知道,轰8是一款采用常规布局,翼吊式发动机的战略轰炸机,虽说这样的布局也并不先进,比轰6强不到哪去,但是该方案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而且升级潜力要比轰6更大。首先轰8的布局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储备,比如曾经的运10,现在空军大规模装备的运20,以及大量生产交付并投入运营的C919,可以说类似轰8的布局我们不但完全掌握,而使用的非常成熟;其次,使用在运20的涡扇20推力更大,技术更先进。同时翼吊式发动机对换装推力更大的发动机更为方便,而且尺寸受限制较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轰炸机的升级潜力。因此,重启轰8要比搞四发版轰6更现实,技术难度更低,研制成本和周期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满足短时间内研制出出一款常规远程战略轰炸机的需求。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选择呢?有,去问问老毛子卖不卖图160M,短时间内能不能交货,能不能对航电进行兼容性升级,或者由中方改装航电系统和火控(这些问题目前来说是无解,而且毛子基本不愿意出售,改装航电系统和火控系统花费的时间更长)。

不过,对于是否发展这样一款常规远程战略轰炸机,目前仍然存有疑问。原因也不难理解,这类四发版的轰6本质上还是一款老式轰炸机,气动布局已经落后,而且存在突防能力差,自卫能力不足,不具备隐身能力,极易被敌方防空系统拦截等缺点。再加上研制成本并不低,当下这多少有些划不来。美国的B52H和俄罗斯的图95MS由于生产时间较早,机体寿命有大量冗余,经过升级后仍可以使用,毕竟是现成的飞机,升级改造成本也远低于建造新机。所以,四发版轰6或者轰8可能也只存在CG概念图中了。

-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

作者深邃的星空作品快速入口:

1330. 争议的鸭嘴兽 ——浅析苏-34 与未来多用途战斗机的发展(下)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