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山居小桃花
幽蹊曲岸几人家,竹里茅檐日未斜。
春色半开杨柳外,溪声时度小桃花。
“幽蹊曲岸几人家,竹里茅檐日未斜”:开篇便营造出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幽蹊” 指幽静的小路,“曲岸” 描绘出岸边蜿蜒曲折的形态,点明了山居的环境特点,在这样幽僻的小路旁、曲折的岸边坐落着几户人家,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感觉。“竹里茅檐” 进一步描绘了山居人家的居住环境,房屋掩映在竹林之中,茅草覆盖的屋檐显得质朴而自然。“日未斜” 则点明了时间,太阳还没有西斜,此时的山居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宁静而祥和,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
“春色半开杨柳外”:这句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广阔的画面,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春色半开” 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刚刚来临,万物开始复苏但尚未完全绽放的状态,充满了生机与希望。“杨柳外” 点明了春色所在的位置,在杨柳树的外面,春色渐次展开,杨柳的嫩绿与其他春色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半开” 二字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让人可以想象那尚未完全展现的春色之美。
“溪声时度小桃花”: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山居的画面。“溪声” 描绘了山间溪水潺潺流动的声音,给宁静的山居增添了一份灵动和生机。“时度” 表示不时地传来,溪水的声音时断时续,更显山居的清幽。“小桃花” 则点明了画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溪边的小桃花在溪水声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桃花的颜色与溪水的清澈相互映衬,有声有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山居春天的美好。
《山居小桃花》以 “小” 见 “大”:小到一条幽蹊、几户茅檐、半开的春色、时度的溪声,却在细节中勾勒出一个自足圆满的世界。诗人用克制的笔触,让读者在方寸之间感受到自然的呼吸与生命的韵律,仿佛置身于那片 “日未斜” 的山居,在溪声与花影中,遇见内心的宁静与丰盈。这或许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不事张扬,却余韵悠长。
七绝·山居年复年
竹屋茅檐三四椽,松阴石径一崖悬。
野花啼鸟浑无事,青嶂白云年复年。
“竹屋茅檐三四椽,松阴石径一崖悬”:首联开篇便勾勒出一幅山居图景。“竹屋茅檐” 体现出山居的质朴与原生态,用竹子搭建的屋子,茅草覆盖的房檐,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返璞归真之感。“三四椽” 以简洁的数量词表明房屋数量稀少,凸显出山居的清幽。“松阴石径” 描绘了松树成荫之下,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延伸开去,营造出静谧的氛围。而 “一崖悬” 生动地描绘出山居一侧悬崖高悬的地势特点,既增添了山居环境的险峻感,又强调了此地的偏僻与远离尘世。
“野花啼鸟浑无事”:此句聚焦于山居的自然景象。“野花” 在山间自在生长、肆意绽放,不受拘束;“啼鸟” 欢快鸣叫,声音清脆悦耳。“浑无事” 三个字极为精妙,将野花和啼鸟那种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它们远离了世俗的纷扰,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宁静世界中,也表达出诗人对这种自由闲适生活状态的欣赏与向往。
“青嶂白云年复年”:“青嶂” 描绘出连绵的青山,颜色青葱,巍峨壮观;“白云” 则是洁白无瑕、悠悠飘荡于山峦之间。“年复年” 表示时光的流转,然而这青山白云的美景却始终如一,未曾改变。此句不仅描绘了山居景色的永恒之美,更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岁月静好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心的宁静与对尘世纷扰的淡泊。
全诗未着一 “静” 字,却通过三重 “悬停” 构建出精神净土:居所 “悬” 于崖边,是空间的孤立;生灵 “悬” 于俗务之外,是生命的自在;云山 “悬” 于时间之上,是境界的超脱。诗人以白描手法绘就的,不仅是山居的物理图景,更是一种 “心远地自偏” 的生存状态 —— 当外界的标准、欲望、焦虑被 “悬置”,剩下的便是与自然共振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