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爬楼梯还是提重物,对于老年群体来说,社区“最后一百米”如果能有更多人性化设施那是最好了。去年开始,打浦桥街道依托“零距离家园”项目,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不少社区旧貌换新颜,不少微更新,成为老年人出行“好帮手”。
在晴苑小区门口,几把新添的防腐木座椅成了老人的“阳光宝座”。之前的座椅年久失修,不仅影响使用感受,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微更新增加社区公共休憩的场所,让老人们能在走累的时候休息一下,闲暇时能享受阳光,拉拉家常。
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座椅位置精心选在避风向阳处,高度适中,便于老人起身落座,84岁的李伯伯每天准时“打卡”:“从前坐得硌得慌,现在靠着晒太阳,和老伙计唠嗑,舒服得很!”
黄浦区打浦桥街道思南新苑始建于2003年,共有5幢楼,现有住户421户、老年住户较多,是个典型的老龄化小型社区。建中居民区党总支聚焦社区居民需求,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底板,推出“睦邻共友好 谈笑方寸间”自治项目,打造“邻里活动小站”,积极践行创建为民、惠利便民的共建共享理念。
物业办公室主动腾出部分办公场地,打造的“邻里活动小站”成了老人的“第二个家”。这里不仅有茶话会的欢声笑语,更有一支“睦邻谈”志愿团队随时待命——帮困难老人挂号看病、配药、买菜,为腿脚不便者取老年餐,甚至帮助一对多年互不往来的父女关系破冰。
思南新苑空间的改造及睦邻友好自治团队的建立,不仅解决了老年群体对于便捷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更触发了社区新动力,是对积极构建和谐、宜居、活力的老龄化社区的一次有效探索。
在打造“睦邻共友好 谈笑方寸间”自治项目过程中,建中居委还促成了一支由小区业委会、物业、楼组党员和志愿者等近40人组成的社区自治小团队“睦邻谈”。“睦邻谈”成立4年来,楼组邻里守望相助已蔚然成风,“睦邻谈”坚持“自我运行、自我管理、自我活动”原则,每月举办社区活动,增近邻里感情,进而让居民与社区心连心,情更深、意更浓。
应对银发浪潮不仅需要硬件升级,更要建立可持续的关怀机制。从“阳光宝座”到“邻里活动小站”,让老年群体在“家门口”触摸幸福,打浦桥街道用行动诠释社区也可以成为老年人依赖的“第二家园”,让这座城市的善意有了最真实的“刻度”。
记者 / 高磊 陆晓玲(实习)
编辑 / 黄骞文
图片 / 打浦桥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