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看过演义都知道,赵云在书中算是完美将军,智勇双全,为人低调,更极少与同僚争功。

但常山赵子龙却有四次主动请战,让人不免诧异:为何谦让的赵云要如此主动出击?

桂阳抓阄:不争功的赵云,为何偏要压张飞一头?



建安十四年,刘备取荆州四郡,零陵已破,大军剑指桂阳。

刘备问帐下:“谁敢去取桂阳?”话音未落,赵云已挺枪出列:“某愿往!”一旁的张飞急了眼,也嚷嚷着要去。

二人争执不下,刘备笑道:“抓阄定胜负!”阄筒一摇,赵云抓中先锋,张飞气得直跺脚。

为何一向谦让的赵云,此番偏要争?



原来零陵之战,张飞冲锋陷阵,赵云默默合后。世人皆赞“翼德勇猛”,却少提“子龙周全”。此番桂阳若再让,恐坐实“不如张飞”之名。

赵云引兵至桂阳城下,速擒敌将陈应,太守赵范顺理成章投降。只不过,这赵范心里藏着小九九,设宴款待赵云。席间赵范命寡嫂樊氏劝酒,欲以美色笼络。赵云拍案而起:“吾与汝结为兄弟,汝竟以嫂为饵,不仁不义!”当即翻脸而去。



原来赵云识破赵范的美人计,将计就计,把想要谋害他的陈应和鲍隆擒杀。

赵云不费一兵一卒取桂阳,刘备赞曰:“子龙真丈夫也!”

此战看似轻松,实则暗藏凶险。若赵云贪功冒进,或中美人计,或与张飞生隙。可他既争得漂亮,又赢得磊落——不争是风度,争时见胆魄!

绵竹斩将:酒席未安杀二将,为何偏让马超心惊?



刘备入川后,马超归降,君臣于绵竹庆功。忽报蜀将刘晙、马汉不知死活,兵临城下。

军报前脚刚到,赵云后脚就起身,自告奋勇出战。

这喝酒的宴席尚未开始,两颗人头已献于阶前。马超大吃一惊,对赵云肃然起敬。



须知马超曾与张飞大战二百回合未分胜负,自诩“西凉无敌”。今见赵云速斩二将,方知天外有天。

罗贯中在此埋下妙笔:

赵云早憋着一股劲——马超归降前,他本欲请战,却因“同僚不可内斗”作罢。此番斩将,看似平叛,实为“示威”:你马孟起与翼德战平,我赵子龙却能速胜!



马超何等孤傲?昔日骂张飞“村夫”,今却对赵云“倍加敬重”。

这“敬”字背后,是武艺震慑,更是胆气碾压!

汉水救黄忠:单骑破围,张郃为何不敢接战?



定军山一役,黄忠斩夏侯渊,又欲劫曹军粮草。诸葛亮令赵云同行,叮嘱:“凡事商议,莫要争功。”

黄忠抓阄得先机,不料中伏,被张郃、徐晃围得水泄不通。约定时辰已过,赵云提枪上马,直冲敌阵!

但见银枪翻飞,慕容烈、焦炳顷刻毙命;曹军惊呼“长坂英雄复生”,四散奔逃。赵云杀入重围,枪舞梨花,救出黄忠。张郃、徐晃竟勒马不敢向前!



最精彩处却在后头:

曹操亲率大军追杀,赵云却大开营门,单枪匹马立于寨前。张郃、徐晃疑有伏兵,踌躇不前。待曹操催促进攻,赵云一招“空寨计”,弓弩齐发,杀得曹军弃甲投河。



此战看似救黄忠,实为“教黄忠”——单骑冲阵、突围杀敌,老黄忠你还是略逊一筹呀!

争,是为同袍安危;不争,是为大局胜负。

北伐逼孔明:七十老将撞阶请战,为何让军师认错?



诸葛亮首次北伐,点将时跳过赵云。

老将军勃然变色:“吾自随先帝,临阵不退!今若不教我为先锋,便撞死于阶下!”

孔明无奈,任其为先锋。凤鸣山一战,赵云连挑韩德父子五将,枪挑箭射,宛如天神。

后因马谡失街亭,蜀军败退。唯赵云亲自断后且战且走,不折一兵一卒。诸葛亮执其手叹道:“真将军也!”



七十老将何以拼命?老罗写透赵云心思:

一则报先帝知遇之恩——“大丈夫得死疆场,幸也!”

二则正名——孔明认为他“年迈”,他便偏要证明“姜是老的辣”。



此战最悲壮处,不在斩将,而在退兵:赵云横枪立马,吓得万政不敢近身;一箭射落敌将盔缨,从容退走。 争的是先锋位,守的是常胜名!

结语

四次主动请战,揭开赵云另一面:



桂阳抓阄,争的是尊严;绵竹斩将,争的是威名;汉水救黄忠,争的是大义;北伐逼孔明,争的是初心。

罗贯中笔下,赵云似“无瑕白玉”,但细品这四次“争锋”,方见常胜将军的血性——

不争,因顾全大局;争时,必石破天惊!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你认为赵云为何会主动请战呢?每一次的目的是什么?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