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慈欣以奇思妙想构建的《三体》宇宙里,有两段场景如同反复播放的精彩影片,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刷屏。你瞧,男主角骤然听闻外星人气势汹汹直逼地球,震惊之余,赶忙望向窗外。嘿,映入眼帘的,依旧是阳光温柔洒下,恰似开启了美颜滤镜,鸟儿欢快啼鸣,空气中花香弥漫,孩子们嬉笑玩耍,浑然不知一场足以颠覆世界的危机正悄然降临,这可不正是 “岁月静好,危机暗涌” 的生动写照嘛。还有一回,威慑体系瞬间崩塌,程心从地底火急火燎地赶回地面,眼前的世界看似毫无变化,卫兵如往常般站岗,心里大概还在犯嘀咕:这姐们咋下去没多久又上来了?殊不知,平静表象之下,世界已然 “大变活人”,与程心下去时相比,简直判若两个次元。

如今,我也生出类似奇妙又魔幻的感触。当下的世界,仿佛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表面上风平浪静,毫无波澜,然而心底总有个声音不住地提醒:一切都已今非昔比!最近,“贸易战” 与加税话题那叫一个 “霸屏”,如狂风般席卷大街小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焦点。大家心里都在琢磨:这些举措对美国到底是福是祸呢?稍微动点脑筋就明白,若关税毫无益处,其他国家怎会纷纷效仿?就拿日本和欧洲来说,它们对美国的关税都不低。这表明,关税这东西,从本国利益的小视角看,确实能捞点好处,但从全球的宏观层面来看,无疑是在损害整体利益,妥妥的 “损人不利己”。

老话说,“强则贸易自由,弱则关税壁垒”。强国推行低关税,虽说得忍痛牺牲些眼前利益,但能获取 “头目红利”。这就好比在帮派中,帮主虽承担着最大风险,却凭借地位收获小弟们难以企及的丰厚收益,足以弥补所担风险。不过,美国如今已大不如前,实力下滑后开始提高关税,尤其将对华关税加到令人咋舌的 “离谱” 程度,一下子把中美贸易搅得混乱不堪,全球经济秩序也跟着 “遭殃”。

特朗普长期奉行他那套 “疯批谈判法”,恰似鲁迅笔下的 “掀屋顶策略”。心里明明只想开窗,却偏要装作掀掉整个屋顶,先抛出离谱的关税大棒,坐等我方求饶。然而,国与国之间的博弈,绝非儿戏这般简单!其中不仅涉及利益的精细算计,还得考量如何向本国百姓交代,也就是所谓的 “政治考量”。面对这种近乎耍赖的行径,我国果断予以对等反击,绝不惯着这毛病。特朗普这一番折腾,无意间将世界推向了下行通道。

比如说,美国对中国产品加税,原本美国老百姓每月工资能买一百件商品,加税后物价 “蹭蹭” 上涨,可能就只能买八十件了。这导致中国众多工厂产品滞销,库存积压如山。不仅如此,其他国家也被 “拖下水”,毕竟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他国家老百姓收入受影响,纷纷勒紧裤腰带,减少开支。全球经济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汽车,缓缓向下滑行。虽说世界经济最终会重新找到平衡,但这个过程,真可谓 “路漫漫其修远兮”,漫长且痛苦,而且压力大多落在了底层民众身上,底层人民着实艰难。

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深远,要是没有全球化,估计绝大多数人都过不上现在的日子。就拿手机来说,价格会贵到超乎想象,吃的东西也会变得让人难以承受,许多商品都会如同奢侈品一般,普通人只能 “望洋兴叹”。倘若全球化退回到 19 世纪的水平,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生活质量都得 “一落千丈”。美国资源丰富,相对优势显著,而我国人多地少,面临的困难更大。不过,这只是最坏的设想,大概率不会发展到那一步。但特朗普每次这般瞎折腾,都好似把世界往危险方向 “猛推” 一把。

过去十年的全球贸易格局,堪称 “最优解”。但如今,各国出于自身安全考量,或多或少都有点 “以邻为壑” 的意味,供应链增添了大量冗余和备份。这就好比每个人为了自身安全,在原本通畅的道路上设置诸多路障,看似保护了自己,实则让交通拥堵不堪,成本大幅增加。而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普通老百姓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就是物价上涨。全球化每倒退一步,都会在我们的工资、购买力和物价上留下负面 “印记”。我预感,再过几年,中国或许会像当年的大英帝国一样,霸气宣布对全球完全免税,扛起贸易自由的大旗。但在此之前,物价飞涨、生活艰难的状况恐怕难以避免,这种影响无人能够幸免,哪怕是远在中东沙漠的游牧部落,或是北极圈的因纽特人也不例外。

物价上涨的形式多种多样。美国是收入增加,但底层人的收入增长远远跟不上物价涨幅,中上层阶级工资提高了,可物价涨得更厉害,那些低收入的底层民众只能 “叫苦连天”。欧洲和日本则是收入没啥变化,物价却如同坐火箭般不断攀升,老百姓每月挣着同样多的钱,却发现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心里别提多憋屈了。还有些国家物价看似没动,但收入却在持续下降。不同阶层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天差地别,高收入人群因吃喝在生活开支中占比小,即便所有食品价格一夜之间暴涨 50%,可能他们也毫无感觉。但对于底层民众而言,这简直如同 “天塌下来” 一般,本就生活拮据,如今只能被迫降低生活标准,甚至连基本温饱都成问题。

说起来,如今好多人跑去非洲发展,在那边干得 “风生水起”,深感天地广阔,机遇无限。越南承诺美国不帮中国做转口贸易,不少人骂越南 “软弱”。其实,越南作为小国,夹在大国之间左右为难,就像风箱里的老鼠 —— 两头受气。我猜它事先肯定和咱们打过招呼,我国向来务实,越南主要承接一部分中国淘汰的产能,就如同当年日本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中国,关键是厂子还在咱们中国人手中,而且转口贸易占比仅 12%。所以,要是我处在越南的位置,也会两边都不得罪,谁逼我我就服软。我国作为大国,自然要果断反击。既然越南这个海外工业基地保住了,今后肯定会有更多企业去那边建厂。越南的中国工厂里,管理层和技术岗位大多是咱们自己人,普通流水线岗位以越南本地人为主,越南工人月工资也就三五千,只有华人工资的三分之一。未来,中国企业还要走向世界,去欧洲、南美建厂。对个人而言,如果在国内月收入过万,可再观望观望;要是只有三四千,出海说不定就能改变命运。出海之后便会发现,世界如此广阔,人生拥有无数可能,不再局限于在工厂 “打螺丝” 和送外卖。而且,随着海外资产规模日益扩大,还会推动我国法制愈发完善。

在全球化退潮的大背景下,很多国家优先考虑的不再是发展,而是如何维持社会稳定。全球化退潮最显著的后果便是失业率上升。举个例子,小李在工厂上班,其生产的产品一直出口国外,被大洋彼岸的客户长期购买。可如今全球化退潮,该客户为避开高额关税,从其他地方高价购买同类产品。结果,小李所在工厂订单减少,他失业了。而该客户因购买成本增加,减少了其他方面的消费,导致为其提供服务的小张也丢了工作。你看,这就是全球化退潮的连锁反应,几乎波及每一个人。

失业会引发两大问题。从个人层面来讲,即便暂时未失业,也别觉得能 “独善其身”。失业者为找到工作,会主动降低工资要求与你竞争,时间一长,要么接受降薪,要么被替换。从社会层面来看,经济下行,小偷小摸现象明显增多,城市边缘治安变得 “一塌糊涂”,经济如同大厦基石,基石不稳,整座大厦自然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很多人又琢磨起投资赚钱的门道。说不定过几年回头看,会觉得当初有些机会明明显而易见,自己却为何没抓住呢。其实,在历史的每个关键时刻,我们都和现在一样迷茫。要知道,每个成功投资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人血本无归。你可能运气好,赚到了认知之外的钱,但也很容易稀里糊涂地又亏回去。要是以前,我肯定会劝大家别轻易投资。但现在我觉得,若你实在心痒痒想试试,不妨先用小钱练练手,折腾个五六年,慢慢就能找到些门道。

普通人投资面临着赚小钱改变不了生活,赚大钱又可能赔光家底的困境。我身边不少炒股的朋友,炒了五六年,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每年有 5% 的稳定收益(A 股有老手赚新手钱的特点)。可这 5% 的收益在他们看来,根本 “看不上眼”,觉得对改善生活帮助不大。于是他们追求更高回报,结果往往赔多赚少。有个底线一定要牢记,就是尽量别欠债,贫穷如同疾病,而债务恰似癌症,尤其在未来工作愈发不稳定的情况下,债务如同定时炸弹,每个月都得按时偿还。另外,一定要小心那些在自媒体上教你投资的人。每次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一堆自媒体人一本正经地讲 “财富密码”,说什么 “下一个暴富赛道”,我就觉得特别滑稽。大家要明白,自媒体内容本质上只是一种娱乐,千万别指望他们能教你发财。你或许能从中学到一些有趣知识,日后聊天时能派上用场,但千万别妄图靠他们教的方法致富,因为他们自己都不会。就我对自媒体圈子的了解,这个圈子里很多人以前爱看书、爱与人聊天,毕业后兜兜转转,又回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要是他们真会投资赚钱,还会在这儿瞎扯吗?好多人其实是失业后才来做自媒体,把自己包装成财富顾问,简直一个敢教,一个敢信。当然,大家也别全信我说的话。

这就是我一直建议大家培养兴趣爱好的原因,说不定哪天,兴趣爱好就能摇身一变成为谋生手段。就像我有个朋友,以前酷爱画画,原本只是业余爱好。后来在网上分享作品,慢慢积累了一些粉丝,有人找他定制画作,现在靠这个过上了不错的生活。

身边不少朋友因赶上风口致富,有人暴富后肆意挥霍,很快一无所有;而有人则低调行事,降低成本,囤住财富,至今衣食无忧。而我呢,还没真正富起来,就把积蓄在过去两三年折腾光了。如今,低成本生活既是无奈之举,也是过去两三年历经社会 “毒打” 后的主动选择。倘若你现在有份稳定收入,一定要珍惜提供平台的公司,能有五险一金,哪怕单休且每月按时发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毕竟老板承受的压力比你这个打工者大多了。

为实现低成本生活,我改变了许多消费习惯。减少外出就餐,两三百元的外出餐饮费用,在家能支撑一周;出行尽量选地铁,不开车;停掉孩子不必要的兴趣班,一有时间就带孩子出去徒步、爬山、露营,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节省开支。我每月固定开销不超 500 元,其余收入都用来填补过去折腾留下的窟窿。现在,我的微信余额常年控制在 200 元以内,让自己始终过得 “紧巴巴” 的,减少欲望,增添安定。也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经历,让大家少走弯路。

生活亦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节奏,多与自己比较,切莫老是跟别人攀比。与财富自由的人攀比,只会让自己更加紧张恐慌,进而做出一堆糟糕的决策,影响后续生活。在短视频时代,我们尤其要警惕群体性焦虑的影响。碎片化信息不断 “洗脑”,让大家产生别人行我也行的错觉。但实际上,短视频中的大 V 和博主能传递能量,是因其达到了一定高度,背后有着诸多执行和细节层面的支撑,绝非短短几分钟视频就能展现透彻。我们可以理解这种信息差,但千万别把它太当回事,更不能将其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我想强调的是,不要被这种观点 “带跑偏”,这一点至关重要。在 1 - 2 分钟的视频里传递焦虑,实则对博主自身业务大有好处。因为你不焦虑,就不会去思考当下业务是否存在问题。然而,我想告诉你,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若你自身实际情况已达到一定高度,只差临门一脚时,真有人能帮你,此时去付费学习,倒也无妨。但如果当下环境与你的情况不匹配,就千万别被这种普遍性焦虑所影响。做好当下,按照自己的节奏,与自己对比,这才更为重要。

未来的赢家,不一定是那些能精准预测未来的人,但必定是适应能力最强的人。适应能力意味着忘掉年龄,放下面子,保持谦逊,多去尝试,多去请教。慢慢地,你就会发现,总有一条路能走得通。全球化退潮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非好事,但我们不能 “躺平”,得积极自救。

接下来,对于普通人而言,有两件事格外重要。一是稳字当头,千万别负债,脚踏实地前行。二是保持开放心态,把眼光放长远,不妨去大城市闯荡,或者出海发展,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多留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 “微机会”。给你讲个真实故事,小王陪朋友去公司面试,结果朋友没面上,他自己却被面试官看中,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就是 “微机会”,虽听起来像 “心灵鸡汤”,但现实中此类事还真不少。成人世界与校园不同,没有那么多固定标准,很多时候看对眼了,机会就来了。若尝试成本不高,那就勇敢去试。最可怕的是,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看透世界的 “底层逻辑”,成天躲在家里空想,不愿行动。其实这个世界真正的底层逻辑就是 “混沌与竞争”。趁着年轻,多去尝试,多去竞争,才是唯一出路。俗话说,穷人最怕不折腾,富人最怕瞎折腾。年轻的时候,除了多学多试,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上了年纪就淡定些,中年人要是太激进,尤其是想通过钱生钱实现暴富,很容易一夜回到解放前。其实以我国现在的条件,如果降低一些生活要求,比如不给孩子报那么多补习班,不养车,不背房贷,正常生活的压力也没那么大。所以大家不妨想想自己的底线在哪,最坏的情况会怎样,最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