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魔都夜生活

很多上海市民的假期,在五一小长假开始前的那个周末就开始了。

那个周末风和日丽,花木扶疏,在梧桐区遛弯的人流直接将氛围拉满。夜晚八点以后,沿街小酒馆里,坐满了“日咖夜酒”的年轻人。

每次长假的前几天,有点像等过年,之前是小小年夜、小年夜、大年夜……甚至也有了因节日临近而攒起的各路聚会。真到了假期,除了一些热门旅游点和展馆,马路倒是很空了。天气那么好,大概率都去“文旅”了。

当下,万种行为皆可归为文旅的分支。景点打卡、节展、文体商、演艺、市集、citywalk、骑行、野营、寺庙游……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我距离最近跑到与寒舍毗邻而居的上海交大长宁校区,坐在两棵二百多年的古银杏树下喝咖啡,看古井;最远跑到35公里外的松江西林禅寺看邵琦、张恒烟等书画九人展、唐卡、参加西林美学计划发布会……明明没出上海,却仿佛每天都在文旅。


我想重点说说我的五一假期中短途文旅。

以家为起点,短途游:500米之内,在作为历史风貌区的百年新华路闲逛,在上海影城看《孤独的美食家》,在银星假日酒店看招待片《天使之心》,在哥伦比亚公园上生新所撸串。

1公里:去幸福里逛市集,去武夷路MIX320夜酒,去东华大学体育馆看天空云聚云散、轻轨来来往往。

往东1.5公里,到达“宇宙文青中心”武康大楼一带,那是上海的持续流量圣地之一,无数人在那儿“望野眼”。我也每年会主动或被动见到武康大楼150次左右,且不断研究它的历史、地理、人文、造型和周边业态生态心态等等课题,琢磨它为什么那么红。


最终得出结论:武康大楼的走红更多是一门玄学。它可能只是一堵无辜的墙,被人们狂热的、把心里最向往的剧情全部在它身上投影一遍。

往北1.5公里,就到了百年愚园路的最西端。这里曾是“沪西歹土”。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兴建了许多新式里弄建筑,环境优雅,设施齐全,在沪西地区发展迅速。

静安寺以西,包括愚园路在内的沪西地区,拥有许多宁谧风雅的高档住宅,处于越界筑路、华洋共管模式。但到了“孤岛”时期,沪西几乎无主,汪伪政权在沪西租界边缘极司菲尔路76号(今万航渡路435号)建立特务组织,以丁默邨、李士群为代表。

当时国民党中统、军统已然有庞大的特务网,中共的情报活动也十分活跃,各方势力驳杂,愚园路因其特殊的“准租界”状态和四通八达的弄堂体系,成为情报活动十分活跃的区域。

如今的愚园路是闻名全国的网红马路和历史文化风貌区。跨越静安、长宁两区,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历史变迁。有100多幢历史建筑,11处文物保护单位,瞿秋白,黄炎培、钱学森、沈钧儒、傅雷、董竹君等30余位历史名人都曾在愚园路居住,有着极深厚的底蕴。

尽管从建筑上看,愚园路不算第一眼美女,却仍保有了老上海建筑的郑重、体面和中产以上趣味。

在愚园路享受文旅,需要很多知识储备和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否则从表面看不出什么名堂。愚园路749弄(俗称特务弄堂),395弄涌泉坊、404号市西中学、259弄15号工农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会会址、579弄中实新村44号中共中央上海局书记刘晓故居、1032弄岐山村、1136弄31号王伯群住宅旧址(现为长宁区少年宫)等等,在在处处,都深藏着烟波浩渺的往事。


在这一带走走,如同时光机,能将人轻易带到20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可见,“气”这样东西,是不那么容易散去的。

往东南2公里出头,到达徐家汇商圈。站在港汇广场门口,看夜晚的原太平洋百货变成巨大的白色立方体建筑广告:“百年一触,LORO PIANA的世纪之旅”这个以羊绒起家的意大利顶级奢侈品牌,打出的英文广告语也是低调的奢华:IF YOU KNOW,YOU KNOW。用我的话术,可翻译为:懂的人自然懂。

原太平洋百货门口的小广场,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最初几年是一道上海独有的都市人文景致。那是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的重要出口。在那儿,放眼之处皆是或优雅或风情或知性的各色美人,其中定然有不少在外企工作。

徐家汇是世界500强企业的聚集地,有着众多全国知名乃至世界闻名的资源实体,因此她们中不少人热衷于供职外企及跨国婚姻,她们认定自己血管里流着不安分的血,并最终流向高贵与浪漫。

徐家汇拔苗助长了她们,使得她们在很年轻时就拥有远大抱负和中长期打算,她们最大的迷茫也不是小情小爱,而是在时代机遇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何去何从。

中途游,以家为起点,5.8公里到达龙华寺。

一清早的龙华寺已经非常热闹,中青年人居多。寺庙是这届成年人的新疗愈地,没有无效努力,不会精神内耗。在风云诡谲的时运面前,他们的苦,唯佛祖懂得。

龙华寺位于徐汇区龙华镇,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传说是三国时期吴王孙权为其母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后历经兴废,今天的龙华寺是清光绪年间陆续重建的。寺内珍藏有唐、五代、明、清年间的经书、金印、佛像等。

虽地处上海市中心,龙华寺位置却很低调。如果不是特地去,我也很少会路过。但我心里总是装着龙华寺,那是一个心灵的后花园,是兼具礼佛、抄经、植物园、动物园、素斋馆、咖啡店、零食店和文创空间功能的存在。

神性、民俗感、游玩体验感和美食体验感融于一体,还常常有各种免费结缘1个的时令好物:青团、粽子、金币造型的普洱茶、手机壳……龙华禅食是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价比很高,核桃云片糕是我的大爱。素斋馆也是先吃面,后扫码付款。免费的龙华牛肝菌酱在桌上自由取用。

在龙华寺,可以感受到各种宠爱和疗愈。我虽来龙华寺不算多,但每回来,心里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清新和愉悦,那种水木清辉地静人闲的感觉,仿佛能洗去心间尘垢与忧愁。

龙华寺的后花园古树参天,清池流碧;龙华寺的广场之下,还有一个地底下的“塔影空间”,将现代空间与古典美学完美融合,其灵感源于皮日休的一首诗:《龙华夜泊》。


龙华路的一侧是龙华寺,在另一侧,是开放式休闲时尚街区龙华会,隔壁,还有龙华烈士陵园。三界紧密相连,这种强大奇异的场域能量,在上海,唯龙华才具有。

利用好文脉去讲故事,又不流于刻意,龙华这片区域试图内化东方之美。在文脉传承的行为中,链接现代生活方式与内心深层的典雅情感。扎根属地日常,却不落于平淡。

通过场景营造,凸显属地的气质与脉络。龙华,让文脉具象化。

以家为起点,9.8公里,到达北外滩国客中心。

在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那段最开阔水域,是2025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的主集市。从4月29日晚到5月2日晚,北外滩化身“无界社区”,呈现咖啡+万物的盛宴,澎湃的咖啡流量,撬动了魔都生活的无限张力。

众所周知,上海是对咖啡有着最高认可度和依赖度的中国城市之一。从1853年老德记药店最早提供咖啡售卖开始,咖啡就与上海有了渊源深厚,脉络清晰的缘分。

据2024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上发布的数据,上海总计有9553家咖啡馆,远超纽约、东京、伦敦和巴黎。黄浦区是上海市咖啡馆地均密度最高的城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24.81家咖啡店,黄浦区人均咖啡年消费量为40.95杯。而静安区的南京西路街道是上海咖啡店密度最高的街区,每平方公里逾60家……可以说,咖啡是与上海共生的。


在北外滩长约2公里的看得见江水、品得到咖啡的“无界社区”,我品尝了来自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日本、中国云南等各国各地的咖啡,虽然每种只浅尝了一盅,体验感和氛围却很好,情绪值也拉满。据悉,这场在北外滩举办的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主集市四天人流50万,五一单日就超14万人。

可以说,咖啡、外滩一江一河和武康大楼,会是上海持久的流量,是本地文化不可割舍的部分和永久的城市记忆。

这个五一假期还吃过不少美食,记忆深刻的是平塘路的徐大厨工作室、马当路的砂锅饭店、西林禅寺素斋、外滩罗斯福公馆8楼等,都是各梯度、有说法的场域,人文和美食,都是一本书,也都能归为文旅。

还看过展,比如戴红倩“苏河两岸的前世今生”画展;听过讲座,比如陈意心和周力在徐家汇书院的《阅读五原路》,而我和一众友人的照片,还上了《五原路二十周年纪念版》黑胶大碟的封面。


文旅,就是玩出来的。甚至在工作中也能抽空享受。记得不久前的一次统战活动,在徐汇的西岸智塔西塔楼顶楼,我在高处欣赏黄浦江的S形湾流。那个“S”,格外浩瀚醒目。

这几年,文旅是个热词,网络上,各地文旅局长很忙。不过“远方”未必是假期的必然执念。以前绿皮车所到之处皆是远方,而今很多上海成年人在长假主动远离人潮汹涌的旅游目的地,目光在外,心却向内,先把脚下玩明白再说。

文旅的过程就是目的,不拘一格,远近咸宜,关键是在过程中,多大程度舒缓愉悦了自己。

文旅的核心侧重“文“还是“旅”,这个课题见仁见智,但可以肯定的是:到此一游的打卡式旅行模式早已过气,弯道超车制造网红城市的模式也不会长久,而进入心流的个性化文旅,才是未来趋势。

No.633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何菲

作者简介:专栏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会员,国家二级音乐编辑,SMG知联会会员,长宁知联会会员。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