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致哀。。。
事情过去两天了,今天得空细细看了下资料,分析所得简要分享如下,仅限气象观测资料和推演,不涉及其它,个人观点,不作官方结论。
一、事故地点事故时间发生了典型的孤立强雷暴极端下击暴流天气
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都清晰捕捉到了5月4日下午16时40分前后发生在贵州毕节黔西市新仁乡乌江百里画廊景区六广河水域游船倾覆事故点附近的强雷暴:
雷暴有很多种类型,有的连片超强,有的连片弱,有的孤立弱,这一个是相对孤立的强雷暴。
在此时刻,雷暴降雨区域东西横跨约30公里,南北纵贯约25公里,雷暴核心最强回波60DBZ以上区域约10公里见方,雷暴从西北方向以来,移速约40公里/小时。
最强雷达回波达到70DBZ,40DBZ以上回波顶可以达到海拔约10公里,考虑到全时次强回波几乎都连续抵达低空,未孤悬高空,且60DBZ主要在-20℃层次以下,推测应该是密集小冰雹和密集大雨点共同造成。此种情形雷暴内必有夹杂密集冰雨的高密度气团急速下落,综合多源资料(包括贵阳单站雷达和周边地面观测的时空序列),基本可以确认:在该时次该雷暴内存在极强下击暴流触地。
下击暴流的简单示意如下图:
下击暴流示意图(网图侵删)
二、极端风灾点紧邻正规气象站并能实测到极端大风,此为史上罕见或仅见
历史上极端风灾天气很多,但几乎没有直接观测到致灾风速的。但是这一次翻船点西侧不到2公里处恰好有化屋村自动气象观测站,并且此站正好在该主下击暴流路线上。
该站在16时10-20分之间测得极大风东偏南6米/秒(4级),在16时20-30分之间测得极大风为西偏南风21米/秒(9级),16时30-40分之间测得最大风西偏北风44.7米/秒(14级),按照此风速,风从测站抵达大致沉船区域只需不到40秒,此时形势大致如下图:
注:上图游船倾覆位置只是大概,尚待最终确定
三、下击暴流及相关天气演变细节:本例中河谷狭管效应难言重要
1)狭管效应起到多大作用?
有说法认为河谷的狭管效应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次事故发生在河谷中,有这种想法非常自然。但我一向认为:不能想当然,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我的浅析如下,不做定论,供参考。
狭管效应通常是范围较大的水平风涌入狭窄通道才具备,本例中并不太符合。
1、首先看河道:测站上游虽有狭口,但狭口以下到测站是长达4公里的渐宽河道,而非渐窄河道。并且狭口再上游是南北向河段,河西侧是数百米高的南北向高崖,河面西北风不可能如想象中顺河道吹来,而只可能是从天而降——布拉风或者下击暴流。本例是后者。
事故及测站周边地形图
2、其次看风:本例是典型的下击暴流,下击暴流一般范围很小,最强风尤其局地,多位于冰雨团从天而降时的击地点附近,向外会减弱,在面上大风分布极不均匀。
大风虽主要分布在沿雷暴行进方向上,但其中其实包含了很多微下击暴流,整个过程就像“端一盆水边走边一下一下不均匀地往下倒,倒的水量有多有少,倒下最大那一泼时,风也最大”。
目前分析看,这“一泼最强水”倒下的位置在观测上是有清晰反映的,最近的三个测站风向呈现明显的中心向外发散分布,合理推测下击暴流击地点靠近东边的14级大风这一侧,或者,就在14级大风处。如下图所示:
2)、恐怖的暴雨和瞬间降温
这一波下击暴流到底有多强呢,除了14级大风的直接表征,还可以从降水和降温来间接反映,从精细到分钟级的分析结果看,很极端。
降水:16时30-40分的1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25毫米!而真正用时甚至还可能还会小于10分钟(我暂未看到分钟级雨量资料)。
降温:20分钟内气温下降14℃,10分钟内气温下降10℃:
---全文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涛淘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