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俄罗斯著名的《观点报》突然发表了一篇文章,简单介绍了二战期间曾经被德军俘虏的苏联将军们。虽然其中也描述了邦多夫斯基少将两次被俘、但又两次逃回后重上战场的传奇,但文章更多的还是介绍了将军们被俘后悲惨的经历和英勇的抗争。不过,文章并没有讳言一些苏联将军被俘后叛国,例如曾组织苏联唯一伪军部队的弗拉索夫中将。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即将到来时刻,俄罗斯的严肃媒体谈论二战时被俘的苏军将领们,在一些国际吃瓜群众看来很是有些不合时宜。但仔细观察俄罗斯网络上的反应,却发现其中有三个观点值得关注:



第一个,二战胜利也是战俘们的荣耀。二战初期,由于德军的闪击战打得非常出色,所以无论是在明斯克战役还是在基辅战役中,苏军都打得非常惨,最终有数以十万计的士兵和大批军官被俘。苏军的将军们不仅喜欢突前指挥,而且战事不利时还喜欢空投新的指挥官,以求取得换帅如换刀的效果。整个二战期间,苏军被俘了约80名左右的将军,其中61位将军是在战争第一年被俘的。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包括44位将军在内、大约170万苏军战俘得以幸运地回到了祖国。这个数字并不是很小,尤其是再考虑到这些战俘都是精壮,对于战后的苏联来说都是宝贵的劳动力。所以,尽管一些作战不力的将军受到了惩罚,但普通的士兵们回国后虽然也都走了审查程序,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仍然顺利地回归了社会。现在俄媒强调了战俘们的英勇,自然是在强调二战的胜利也有他们努力的成果于其中。俄罗斯非常重视二战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在胜利日重提这些将军战俘们,应当也是在致敬那些在卫国战争中曾被德军俘虏过的老兵们。



第二个,俄罗斯人不背历史的包袱。俄罗斯人向不讳言苏联被俘的将军们之中有人背叛了国家,甚至弗拉索夫中将还组织了一支伪军部队试图对抗苏军。二战结束之后,大约有20来名被俘后生还的将军受到了惩罚,其中很多人还是因为作战不力受到的惩罚。



这里需要指出的则是,苏军中叛徒较少,更没有组成伪军部队,也有德国方面的原因:二战初期由于德军最初打得非常顺,德国法西斯高层根本不屑于拉拢被俘的苏军将士;而到了战场上打得不顺之时,他们又绝对不信任苏军被俘的战士。因此尽管德军在即将战败之际,也曾由弗拉索夫中将牵头拉起一支由苏联人组成的伪军,但却基本上没有去战俘中招兵,更没有让弗拉索夫中将所谓的伪军真的和苏军作战。所以苏军被俘的官兵基本上都是被关在了战俘营,叛徒可以说少之又少。



而且由于被俘的苏联将军特别喜欢组织战俘们逃跑和反抗,所以大约有28名将军被俘后死在了德军手中,真正逃出来的只有六名将军,其余四十四人则是战后才回到了祖国。俄媒现在特别强调被俘将军组织反抗的事迹,最终将战俘营转化为另一个形式的战场。这种叙事巧妙地将被俘这一军事失败的表征转化为继续抗争的起点,在承认事实的同时保全了军事荣誉。对于正在经历现代战争的俄罗斯社会而言,这种历史类比具有明显的心理安抚功能。



第三个,乌战也有不少战俘。俄罗斯媒体现对二战中的战俘表现出尊敬,也是为了安抚俄军现在的战俘。其实俄乌冲突中双方战俘待遇问题,已成为国际舆论战的重要战场。莫斯科需要为其军人可能面临的被俘处境提供心理准备和文化支持。二战叙事的引入,既为当前战俘构建了历史参照系,也为社会接受战俘群体铺设了认知基础。

更深远的是,这种历史类比暗示当前的冲突与卫国战争具有同等的历史正当性——两者都是面对西方威胁的生存之战。通过这种叙事嫁接,军事行动被赋予穿越时空的神圣性。



移动互联时代,个人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高。为了提升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捍卫苏军二战时的荣誉就成为了莫斯科必须要做的事情。于是真实的展示二战,被克里姆林宫转化为多维度的战略工具:对外塑造俄罗斯作为历史真相守护者的形象;对内为可能扩大的战争代价提供心理缓冲;对军队构建跨越时空的精神激励。

毕竟现在是历史的延伸,更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所以俄罗斯媒体勇于在胜利日前夕打开战俘记忆的潘多拉魔盒时,其真正目的不是清算历史,而是为正在进行的冲突寻找更深厚的文化支点:正是那段残酷的历史,在提醒世界上所有的人,俄罗斯这个民族生来就是有救世情结的,他们不仅勇于承担救世的责任,更勇于在救世的过程中付出巨大的代价。



在那篇文章背后,隐藏的不仅是一个国家对战争记忆的管理艺术,更是当代混合战争中认知域作战的复杂形态。而历史在此刻不仅仅再是过去的投影,更是成为了塑造未来的隐形武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