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了B站发布的五四青年节宣传片没?——《消失的青年》,相比之前的《后浪》,这个宣传片明显换了个调调。

从“奔涌而来”的浪潮,变成了“被焦虑淹没”的低语。

副标题说“面对焦虑,我们依然还有选择”,但你要真看完整个视频,大概率心里只剩下一句感慨:“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样”。

从“后浪”到“消失”,B站变了,青年也变了

如果你认真看完这支视频,很可能会被那段旁白击中:

  • 听说,青年正在被消除……焦虑将贯穿他们的一生,在焦虑中,勇气是一种幼稚的品质,爱一个人就会受伤,世界仿佛是个草台班子。可能性、好奇心、个性逐渐消失……人格也随之崩塌。”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绝望?但这段话,其实正击中了如今很多年轻人心底最真实的情绪。

当然最后视频还是要升华——“中国青年不会被焦虑消除”。



但现实中,焦虑早已成了年轻人的日常。

而弹幕里刷得最多的,是“祝高考顺利”“希望早日上岸”

看似普通,但它们恰恰说明了现在年轻人面对的真实困境。

对高考的期待,代表着许多家庭仍寄希望于“教育改变命运”;而“上岸”这两个字,已经成为年轻人对稳定生活的终极幻想。

从高考,再到考编考公,“上岸”这词已经变成某种集体执念,甚至是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为什么“上岸”成了最大浪漫?

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00后,成长过程中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压力。

从小被贴上“普娃”的标签,拼命刷题、上补习班;大学毕业后发现,“毕业即失业”早已不是个玩笑。

前段时间,国家发布新政策:拟将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低保体系



乍一看是托底之举,但换个角度想——一个寒窗苦读十几年的年轻人,毕业后的起点竟然是“低保”?

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时代出了问题。

我们过去一直在鼓励年轻人自强、奋斗,但现实却让他们寸步难行。

那些年我们相信“考得好就能过得好”,但时代变了

曾几何时,拼命高考、努力读书,确实能改变命运。

90年代、00年代,产业飞速发展,只要你愿意吃苦,机会随处可见。

但现在呢?岗位饱和、产业外移、人工智能接管基础工作,留给普通人的机会越来越少。

你以为读了名校,就能进大厂、拿高薪?



现实是,连硕士都开始送外卖,博士都跑去做自媒体做短视频。

我们的孩子,值得一个“不焦虑的青春”

内卷最大的代价,是牺牲了一代人的青春。

早上五点半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没体育、没社团、没社交,只剩刷题和排名。

最终,大多数人依旧难逃“毕业即失业”的现实。



最大的不焦虑,其实先要放弃内卷。

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 一个社会真的需要大家都是学霸吗?剩下的百分之九十九本来就不可能成为学霸,从小就强求他们反而是个巨大的资源浪费。

既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成为学霸,是否可以给他们一个更温柔的青春期?

所以不如早点认清现实,去接纳一个普通平庸的自己,而不是去卷学习,更早地去探索更多人生的可能性。

哪怕注定平凡,也该允许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与探索。

给青年一代“喘口气”的机会

时代已经变了,社会也该跟上。

年轻人不该背负整个世界的压力,也不该被动接受被标签化的人生路径。

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是底线保障,是哪怕暂时找不到方向,也不会被生活压垮的勇气。

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如何留住青年的希望感?

  • 让他们知道,就算没“上岸”,也不是失败;
    让他们明白,就算普通,也依旧值得被善待;
    让他们拥有选择人生节奏的权利,而不是永远追赶被设定好的“成功标准”。

我们不能决定每一个孩子的出路,但至少,可以为他们照亮一小段迷雾中的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