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浪科技报道,近日,吉利汽车集团 CEO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的表态,为我们揭开了这一现象的一角。吉利汽车在 2024 年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总销量同比增长 32%,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 92%,销售占比达 41% ,即便如此,吉利仍坚定表示会加大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这并非是对新能源趋势的忽视,而是基于对市场全面且深刻的洞察。长城汽车同样如此,其 CTO 强调会根据全球市场需求,在发动机、变速箱等燃油车核心领域持续投入。长城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燃油车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当下,吉利、长城等车企却重申燃油车重要性。吉利 2024 年总销量增长 32%,燃油车仍占近 6 成份额;长城凭借燃油车在海外市场斩获 45 万辆销量。这一 “逆势” 之举,折射出汽车产业转型期的深层逻辑。
燃油车百年积淀的产业链难以轻易割舍。从石油炼化到零部件制造,再到全球销售网络,每个环节都沉淀着巨额投入。车企既要规避转型风险,也需挖掘传统技术潜力 —— 混合动力技术就是燃油与新能源技术融合的成功例证。
消费者层面的因素同样不可小觑。尽管新能源汽车凭借智能化、低使用成本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燃油车情有独钟。这部分消费者中,既有习惯了燃油车驾驶感受的老司机,他们享受发动机的轰鸣声和换挡时的机械质感;也有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心存疑虑的群体,担心电池的安全性、使用寿命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这种消费偏好的差异,决定了燃油车在市场中仍有稳固的“基本盘”。
深入分析中国市场,我们会发现燃油车的不可替代性更为明显。中国地域广袤,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对发动机的进气和燃烧效率提出了极高的挑战,而经过长期优化的燃油发动机能够较好地适应这种环境,确保车辆稳定运行。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冬季气温极低,纯电动车的电池性能会大幅下降,充电困难,甚至无法启动,而燃油车则不存在这些问题。此外,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偏远地区,充电设施的匮乏使得燃油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这种市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燃油车将与新能源汽车并行发展。
从全球市场的维度来看,亚非拉等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为燃油车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充电网络覆盖率低,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新能源汽车高昂的售价和后期维护成本超出了大部分消费者的承受能力,而燃油车凭借技术成熟、价格亲民、维修保养体系完善等优势,更符合当地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这也促使车企在布局全球市场时,将燃油车作为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利器。通过在中国生产制造具有性价比优势的燃油车,然后出口到这些地区,车企不仅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的份额。
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全球碳中和目标倒逼产业变革,中国 “双碳” 战略加速电动化进程。车企重提燃油车,本质是平衡短期利益与长期转型的理性选择,二者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互补共存。
而润滑油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将因车企对燃油车的重新重视而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于传统燃油车来说,润滑油起着润滑、冷却、清洁、密封和防锈等关键作用,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寿命和燃油经济性。中国润滑油信息网(sinolub.com)行业分析师表示,随着车企加大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尤其是在发动机技术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对高性能润滑油的需求也会持续增长。比如,为满足现代燃油发动机日益严苛的工况要求,润滑油需要具备更好的抗磨损性能、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流动性,以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高效运转。这就促使润滑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推出更先进的产品配方,像采用新型添加剂技术,提升润滑油的综合性能。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燃油车市场在亚非拉等地区的拓展,润滑油行业也迎来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但不同地区的气候、路况差异巨大,对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也各不相同。例如在高温的热带地区,润滑油需要具备更强的耐高温氧化性能;在路况较差的区域,则需要着重提升抗磨损和清洁分散能力。润滑油企业需要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产品研发和市场布局。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样不能忽视。虽然纯电动车不需要传统的发动机润滑油,但在其电机、电池冷却系统以及齿轮箱等部件中,仍需要特殊的润滑和散热介质。润滑油企业要紧跟汽车产业转型的步伐,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润滑产品研发。像是研发适用于电动车电机的低摩擦、高绝缘性润滑油,以及用于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高效冷却液等。只有这样,润滑油企业才能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抓住燃油车市场带来的机遇,又能在新能源领域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