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车拒绝以成本为导向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为我所用”。
文 / 吴毓
AUDI E5 Sportback的现实意义,可能被严重低估了。
这是一款纯电轿跑,在中国设计、在中国制造,摆在奥迪的展台上也“毫不违和”。这不仅是设计与工程的成功,更是深度本土化策略与品牌创新实践的成功。
41年前,上海大众首开合资先河,不仅诞生了桑塔纳(参数丨图片)帕萨特POLO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产品,还带来了现在制造的标准与工艺体系。40年后,奥迪·上汽项目以资源互补协同为根基,以“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为核心,探索合资合作的新路径。
中国加入WTO后,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带来的规模效益,恰好符合汽车行业资金与技术密集、产业链延长的特点;而总部研发的全球车型,在中国市场曾是降维打击般地存在,本地只要按标准制造、按节奏上市……合资车企一路高歌猛进。
过去数年,电动化潮起。
一方面,智能化电动化变革,与区域市场的竞争环境、目标用户的生活场景、移动互联的成熟生态形成强相关。不同的环境、场景与生态,注定会诞生不同的产品形态与商业模式。
另一方面,区域市场用户偏好的剪刀差加剧。中国用户更偏爱具有智能技术加持的产品,欧洲市场就倾向于以内燃机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动力。所谓甘辛各有所好,一款车型很难符合所有市场的口味。
曾是学习者甚至旁观者的中国品牌,产品设计与核心技术从小荷萌芽快进到一骑绝尘,用户口碑与市场销量迅速飙升;而合资车企、全球车型的神圣光环不再,产品的市场占比用户口碑从滑落到跌落……
几乎每一家跨国车企都在自省:我是谁?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全球车型与区域市场如何平衡?
奥迪用AUDI品牌与E5 Sportback给出了答案。
AUDI E5 Sportback是品牌创新实践的成功,是四环品牌与AUDI品牌双线布局,实现了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新AUDI品牌强调年轻化、数字化,面向新一代追求科技体验的年轻受众群体。而奥迪四环品牌则更具国际化基因。它们都承载着奥迪在全球积淀的工程实力与豪华底蕴,但又各有擅长。
奥迪·上汽项目CEO 宋斐明
奥迪·上汽项目CEO宋斐明说,中国市场在过去三五年间的变化速度之快,超过了全球绝大多数市场。全球市场之间消费者需求的加速分化,中国用户对车辆的期待全面升级,从设计、智能交互到使用场景,都提出了更高维度、更深层次的本地化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推出全新AUDI品牌,并带来E5 Sportback。
AUDI品牌的目标用户是那些热爱创新技术的中国消费者。他们重视车辆的设计语言、智能互联体验,同时也对高端座驾的驾乘感受有较高期待。
从为区域市场量身定制产品,到为单一市场塑造全新品牌,奥迪加速跟上中国市场节奏的迫切,全面提升在华竞争力的决心,尽在其中。宋斐明说,我们有信心,以开放心态拥抱改变,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探索面向未来的“新合资模式”。
AUDI E5 Sportback是奥迪深度本土化策略的成功。当其它品牌选择加大本土研发投入、布局本地研发中心的时候,奥迪选择在中国本地研发新产品。
宋斐明强调,它不是简单的产品引入,而是一次真正从中国出发、为中国用户而生的系统性回应。
今天的研发实践已经从研发中心本地化、用户需求本地化,转向生态共建与深度技术合作。E5 Sportback也不再是全球车型的本地化,而是中德联合研发、中德技术融合的结晶。
中德两支团队采用交替工作的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德方主导造型设计与底盘调校,中方司职电动化智能化,使新车既能够完整传承奥迪品牌DNA,也融合了中国领先的智电技术,更拥有了上汽集团在供应链管理、市场理解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跨国品牌拥抱本土创新的典范。
新车拒绝以成本为导向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为我所用”。
E5 Sportback基于上汽与奥迪联合研发的ADP智能数字平台打造,城区OTA、记忆泊车等能力都会由此而生;它携手Momenta,联合打造行业首个“德系电动豪华标准+飞轮大模型”智能辅助驾驶方案;它引入华为技术,全面提升智能座舱链接新生态、满足新场景的潜力……
宋斐明说,奥迪在中国已经走过将近四十年,就像人生一样,自然会经历一些挑战。也正因为始终保持自我进化、快速响应的能力,奥迪才能持续前行。【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