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景区“人从众”,而还有一个“身影”经常出现,那就是——AI!从杭州西湖的AI导游“杭小忆”为游客定制专属路线,到南京的“AI南京”平台一键生成避开人潮的“隐藏款”秘境攻略;从榆林红色景区里与AR重现的“转战陕北”历史场景对话,到湛江霞山区的非遗醒狮与AI机械狗共舞……AI技术正在悄然重塑着“诗与远方”的打开方式。

当游客规划出行路线时,就可以打开同程旅行小程序,进入左上角的“程心AI”,就可以手握“懒人出游定制攻略神器”:“大学生穷游攻略”、“自驾游行程规划”、“特种兵出行计划”、“国外蜜月制定”等各种问题……都可以问问“DeepTrip”。

“DeepTrip”是什么?此前,同程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旅游专属大模型“程心AI”正式完成与DeepSeek的技术融合,推出“AI+ 实时预订”服务。在对话框里输入问题后,DeepTrip就可以开始进行深度分析,完成“确认出行时间、分析旅行偏好、确认查询区域、规划景点组合、补充服务需求、核对信息准确性”等在内的一系列方案生成过程,不仅能生成“AI手绘图”,还会直接跳出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车票弹窗,供用户一键购买。


DeepTrip小程序界面

日前,《中国城市报》报道称,马蜂窝、飞猪、同程等在线旅游平台相继宣布正式接入DeepSeek(深度求索)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智能搜索、个性化推荐、数据分析等多项AI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智能、更便捷的旅游服务体验;同时,黄山旅游、桂林旅游等企业也先后接入DeepSeek大模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我国智慧旅游经济总体规模将达到1250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这意味着旅游业正朝着AI驱动的“智慧旅游”新时代迈进。

DeepSeek的强劲势头,为数字文旅创造了哪些可能性?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旅游与酒店管理学系教授马世罕在近期的一场公开课中,以“Deepseek驱动下的数字文旅创新机遇”为主题,解析数字技术如何驱动文旅产业创新,并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前沿趋势。

本期【浙里热评】专题,我们邀请马世罕从技术驱动与人文价值双重维度,讲述“DeepSeek+文旅”热潮的背后逻辑、现实应用与未来图景


马世罕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01

DeepSeek何以“搅动风云”:技术与文化的“强强联手”

要更好地理解DeepSeek与文旅的关系,首先还是要回到这一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今年年初,DeepSeek的“横空出世”引发社会热议,从校园里的公开课,到街头巷尾的家常话,都有它的影子,其讨论热度甚至超过前两年的ChatGPT。为什么DeepSeek有如此高的话题度?马世罕作了如下分析。

首先,DeepSeek作为国产开源大模型的代表,其技术性能已与国际主流模型(如GPT-4、Claude 3.5)对齐,甚至在推理效率上更胜一筹。数据显示,Deepseek的训练成本仅为GPT-4的十分之一,定价可谓是“AI界拼多多”,极大降低了技术应用门槛。这种易用性和经济性使得中小文旅企业也能快速部署AI工具,实现数字化转型。


图片来源:千库网

其次,与西方模型相比,DeepSeek在中文文化理解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其训练数据涵盖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哲学与历史文本,能够精准捕捉古诗词的意境与东方美学。以此前“出圈”的“AI写诗”为例,DeepSeek生成的《超新星客栈》用“坍缩为门爆为瓦”描绘宇宙奇观,结尾“此乃故乡最后沙”将科学意象与乡愁结合,展现了AI对传统文化的深度内化。值得一提的是,诗中的“银河碎”并非常用词,是由AI自身重新组织产生的新词,意味着AI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意识”。


图片来源:千库网

而当用户让DeepSeek仿照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写《黄鹤楼记》时,其中“庚子抗疫,白衣执甲逆流行”一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体现出AI创作的主动性和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可见,DeepSeek对于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美学的认知远远超过了其他模型,这种本土化优势不仅能够助力文旅内容的创新表达,更成为国际竞争中的差异化壁垒。


DeepSeek创作的诗文

02

“Deepseek+文旅”热潮成因:供需两端的“双向奔赴”

“DeepSeek+旅游”的爆发,本质上是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角度来看,相较于其他消费行为而言,旅游十分需要对于信息检索的能力,游客面对异地陌生场景时会产生“信息差”,对行程规划、景点推荐、实时服务等信息需求迫切。传统信息检索方式效率低、个性化不足,而AI技术通过高效整合数据、精准分析偏好,能快速生成定制化方案。例如,同程“DeepTrip”就可以基本完成从行程规划到车票预订的全链路服务,甚至结合用户画像生成“AI手绘图”,极大降低决策成本。


程心AI生成的旅行手绘图

从旅游服务供给端角度来看,旅游企业长期面临“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难题,每一位旅游者都有自己的偏好,定制化的旅游服务就显得尤为需要。马世罕表示,这一难题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一直在尝试解决,但“总差一口气”:以往的推荐系统往往受限于算法和数据,难以精准捕捉用户最核心、最个性化的深层次需求。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凭借对中文语境和文化场景的深度理解,能实现更细颗粒度的需求匹配,更“懂”消费者。比如可以通过分析用户历史行为与实时交互,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小众路线或组合冷门景点,突破“模板化”产品局限。

因此,AI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弥合了消费者在出行时供需两端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能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马世罕认为,随着AI更懂“两端”,它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出行的智能助手,完全取代“旅行规划师”这一类岗位。另外,马世罕补充道,除了这样的旅游推荐,AI也在旅游内容生成、旅游营销、景区运营等方面发挥作用,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的AI产品在整个旅游消费产业链中出现。

03

DeepSeek如何为文旅加码:让AI“不走寻常路”

在文旅场景中,AI的价值不仅在于效率提升,更在于其突破常规的创新潜力。在进行旅游营销策划、内容制作或其他创意类工作时,AI往往可以提供新的想法。以“主题乐园经常需要排队”的运营难题为例,现有常规的思路可能是对游客进行补偿,或者通过提前预约,再或者通过“价格歧视”的方式实现游客分流。但AI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策略:通过游玩本身对游客进行补偿,即排队时间越长,游玩时间相应增多。这就将双方置于“博弈”场景之下,消费者也就会在不同的消费理性偏好下,做出不同的排队选择。这个例子运用了“极端假设策略”(EHS),它借鉴了逆向思维和假设性思考的概念,让AI在识别常规假设的基础上生成极端假设,并从极端场景中找到可能的创新机会。


图片来源:千库网

马世罕认为这种策略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它能够颠覆常规的逻辑,提供让人“意料之外”的新点子,如果能够充分利用AI的这种逻辑思维能力,甚至是强行融合的能力,就可以把“意料之外”变成“意外之喜”

类似地,在内容生产端,AI可借助语体模拟机制(RSM)精准捕捉语言特征,生成契合目标客群的营销文案;或通过情感融入策略(EIS)增强文本感染力,设计更能“直戳人心”的旅游叙事,从而打破“千篇一律”的宣传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AI在文旅中的应用仍以“流程替代型”为主(如行程规划、票务预订),而“创意生成型”场景(如虚拟世界构建、颠覆性体验设计)尚处探索阶段。未来,随着多模态技术与系统接口的完善,AI有望从“工具”升级为“共创者”,进一步释放行业创新势能。


图片来源:千库网

04

“AI+文旅”将走向何方?技术“热”中仍需“冷”思考

AI的深度渗透正在重构旅游产业链,在未来将会与更多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端口融合。从出行前的智能规划、旅游中的实时导览,到旅游服务售后反馈管理,AI技术将贯穿旅游体验全周期。而对于运营端和市场端而言,AI也对旅游服务商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例如创意性的剧场编排、营销阶段的宣传片策划与制作、以及对于目标客群的精准推送等。

更具想象力的是,AI可能催生“虚拟旅游”新形态——通过构建超现实数字空间,提供无需物理位移的沉浸式体验。这种模式不仅拓展了旅游边界,更将重新定义“目的地”的概念,其中的系统内容或许完全颠覆我们日常中能看到或者想象到的任何场景。如果这种设想成为现实,AI未来就成为了旅游的“供应者”。


图片来源:千库网

然而,技术“热”中仍需“冷”思考。马世罕认为,文旅从业者需要牢记一点:旅游始终“以人为本”。旅游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世界的连接,旅游体验基于自身感受,我们所见、所闻、所触、所感都是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也构成了我们对于旅游最深刻的印象,这种“现场感”是无法完全被AI代替的。“你在旅游场景中切实看到了那样的花草,感受到了与自然的连接、与当地人的连接,这才是旅游的本质与核心。”马世罕说。

AI虽能优化流程、激发创意,却难以完全替代人际互动的情感价值与在地体验的真实触感。而文旅从业者的核心任务,就在于找到“技术赋能”与“人文温度”的平衡点,这也是“AI+文旅”热潮下的“攻守之道”:在“守”位,深耕服务细节,强化线下场景中的人性化交互;在“进”位,积极拥抱技术,将AI应用于数据洞察、产品创新与运营提效,同时探索“虚实融合”新业态。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全球各行业的格局,文旅产业作为文化与技术深度融合的领域,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数字文旅产业作为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典范,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DeepSeek+旅游”的兴起,标志着行业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的关键转折。技术终将回归工具属性,而文旅产业的终极竞争力,仍在于能否以AI为杠杆,撬动更高效、更个性、更具温度的体验升级。

编辑排版:伍梁永

审核:佟庆、马世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