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被装进“盲盒”,以低价随机售卖。如今,“开盲盒”俨然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持续走红,连食物也被安排上了。以低价随机组合售卖,既缓解了食物浪费问题,又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拆盒”乐趣。然而,这种模式究竟是“减废妙招”还是“营销噱头”?

随机“开盲盒”:花小钱、买惊喜

与线下相比,线上平台凭借流量聚合与即时触达的优势,正成为“盲盒套餐”的主战场。消费者只需动动手指,便可跨区域抢购心仪商家的折扣商品,其灵活性与覆盖面可见一斑。


“惜食魔法袋”小程序页面



部分商家显示“近两天无剩余”“已售罄”

在微信小程序搜索“惜食魔法袋”,平台首页会展示附近合作商家的“魔法袋”信息,包括品类(烘焙、轻食、饮品等)、价格、剩余库存及取货时间。在选定盲盒并完成支付后,订单生成取货码。平台数据显示,烘焙、轻食类“盲盒”最受欢迎,商家多选择早晚时段分批次投放,消费者需“拼手速”下单,并于指定时间到店领取。

上午10点,记者通过“惜食魔法袋”线上购得“多乐之日”面包烘焙店的一款“盲盒”。仅仅6分钟,该款“盲盒”就已显示“售罄”。晚间9点,记者在规定的取袋时间来到“多乐之日”田林路店,此时店内货架上的大部分商品已基本售空。在出示取货码后,店员便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盲盒”。售价15.9元的盲盒包含三袋当日现烤面包,原价总计40~42元,相当于4折购入。“不是白天买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价比。”市民梁女士调侃道:“平时单买欧包就要10几块钱,这个组合很划算,我已经买过好几次了。”


入驻商家


面包店15.9元“盲盒”

“盲盒内容每天随机,但保证新鲜度,闭店前未售出的产品会直接报废。”店员告诉记者:“我们的取货时段是在每天21点到22点,逾期订单会自动失效且不可退款。但是如果没能按时领取,也可尝试联系平台客服协商处理。”

是“减废”还是“二次浪费”?

尽管社交平台上“食物盲盒”热度攀升,但记者随机采访发现,不少市民对该模式仍感陌生。线上讨论亦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其实现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质疑者则指出盲盒内容不透明,部分消费者因开出忌口食品导致二次浪费。


包装袋标有生产日期等信息

有网友分享经历称,曾购入某简餐“盲盒”,却因菜品搭配不合个人饮食习惯被迫丢弃。此外,部分商家未明确标注生产日期,引发食品安全担忧。要让“盲盒”真正成为可持续的消费模式,需多方合力,推动制定行业标准,明确临期食品标注规范及盲盒销售规则。商家层面,部分品牌已尝试优化服务,在“盲盒”包装内附赠食用建议,并开通线上反馈通道;轻食连锁则推出“忌口备注”功能,减少消费者踩雷概率。

与此同时,消费者也需理性参与。在购买前应确认食品信息,按需下单,并保留消费凭证。临期不等于劣质,但需警惕非正规渠道销售的三无产品。

记者:张旺

编辑:叶芳芳

校对:耿洁玉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