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崂山区总工会和崂山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的专题栏目《山海匠心》,本期走进青岛海德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的绿色市政创优创新班组,平均年龄为30岁,多年来完成12项攻关成果。他们通过大数据驱动决策、装配式工艺革新、智能装备集群协同,推动市政工程从“汗水建造”向“智慧建造”迈进。


创优创新班组队员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对施工现场进行巡检。科苑经五路市政配套工程道路总长2188米。项目南起规划四号路,北至崂山、李沧区界,建设内容包括道路工程、综合管廊工程以及雨污水景观绿化路灯等,作为崂山区的南北主干路,承担着为张村河安置区配套水、电、暖通信等功能。由于项目横跨株洲路,为了避免对主干道的影响,团队在施工时决定创新性引入岩石破碎顶管机。

工作人员介绍,受制于技术和成本因素,顶管技术在传统施工中使用不多,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他们团队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对现场进行不间断巡查。

此外,得益于先进技术的使用,整个施工项目从之前的几十人减少到仅仅需要四五个人就能完成,在提高质量的同时,也节约了人力成本。大型工程的建设不仅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产学研多方联动,从而推动技术的整体进步,这边项目在地底施工,那边团队又瞄上了现有的路沿石。

让路沿石反光 、发光的想法在团队中逐渐显现,从想到做,这里面最难的还是材料的选择。

最终,团队决定通过镶嵌反光膜、喷涂反光漆或嵌入反光玻璃珠来实现光线反射的道路边缘设施,经过测算路沿石的夜间可见度提升40%,能让事故率降低25%。团队介绍,他们的研发都是以项目为主,项目需要什么,他们就研发什么。

这几天,他们的最新研发成果粉尘收集房4.0刚刚投入使用,就是为了解决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扬尘问题。粉尘收集房由通风口、收集房、滚轮等零件组成。

团队成员介绍,研发的过程说起来看似简单,其实失败和不理解才是研发的常态。这个粉尘房就经历了三代,才成为现在这样。

这几年,团队完成12项攻关成果,像在老旧小区建设中使用探地雷达精准定位隐蔽管线,以及反光路缘石、移动粉尘收集房的使用,都带来了不错的效果。

有句话深有感触:以往我们是有什么设备,干什么工程。现在是有什么样的工程,制造什么设备。特别是近年来创新创造的理念深入人心,需求倒逼产业升级,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工艺革新,甚至通过定制化设备解决特定问题,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来源:崂山融媒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