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原三野名将王建安,被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他是第56位上将,因为几个月前我军举行了集中授衔仪式,已经评出55位上将,当时名单里没有王建安,他是在第二年单独补授的。为何推迟授衔?
有一种说法是王建安此前生病了,暂时参加不了授衔仪式,所以56年被补授。这种说法不能说一点都不对,但至少是很不确切。
王建安的确生过病,1954年还为此从朝鲜撤回国内治疗休养,但55年不至于无法赴京授衔。就算他真病得很重,也可以在不到场的情况下被评为上将:授衔仪式当天只有7位元帅在场,林、刘、叶三帅都没去北京。所以身体不佳,不是将领推迟授衔的主因,这两点不冲突。
更奇怪的是,王建安是以“副兵团级”身份被评为上将的。早在1949年三野第7兵团成立时,首任兵团司令员就是王建安。这几年间他几乎一直带兵,有权力、也有贡献,抗美援朝后期还接管过志愿军第9兵团,这样的将领怎么能定为副兵团级呢?
种种迹象表明,五十年代王建安的军衔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其实1952年全军干部定级结果出来后,王建安不是后来的副兵团级,而是实至名归的正兵团级干部。只不过,后来王建安因故经历了一次“降级”。
这就更不寻常了。王建安在开国上将中,是授衔之前唯一有此“负面”经历的人。他犯了严重错误吗?真正的原因,在于1954年发生了“高饶事件”,各大军区组织揭批原华东局领导人饶漱石,王建安竟然在一次会议上唱了反调。
如此重大的事件和议题,除了王建安,没有哪个高级军官敢这么做。王建安却认为饶漱石在战争年代有贡献,不该一刀切、把人彻底批倒批臭。至少王建安没有发言批判,他不肯跟风。当时饶漱石的事情已基本定性无法转圜,所以王建安很清楚在会上这么干的后果,将把自己陷入十分被动、甚至危险的境地。
王建安之所以“特立独行”,一方面是因为他刚从朝鲜回国不久,不清楚政治风浪的变化,作为军人在这方面也不是太敏感;另一方面,解放战争期间王建安长期在华野、三野战斗,饶漱石作为华东局书记和华东军区政委,是王建安的老领导了,彼此很有感情。饶漱石看重王建安的才能,进行过几次提拔。三野大军名将那么多,王建安能担任主力兵团司令员,足见首长的器重和栽培。
不出意外,王建安的做法引起了巨大争议,甚至被严肃批评并上报中央。为此他不得不作出检讨,但还是心有不甘。随后王建安被降为副兵团级干部,能够在1956年单独补授上将军衔,这么看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算是念及军功“从宽处理”。如果受到严重牵连、追究,就此离开军队都是有可能的。
即便如此,这件事对于王建安的军事生涯,还是有着明显的影响。作为开国上将,此后他长期担任各大军区副职干部,再未干过“一把手”,职级逐渐被许多中将、少将,甚至曾经的老部下超越,而他自己就是提拔不起来。
叶帅在六、七十年代主持过军委日常工作,对王建安的经历十分了解。他在战争年代没有直接带过王建安,但老帅心肠很软,认为王建安建国后的职务确实比较低,从能力上说有些屈才了。拨乱反正时期,不少受过委屈的将军被恢复了名誉,职务、待遇方面也有明显改善,但王建安这种情况,却没有办法,显然他不属于这一行列。
有一次叶剑英专门勉励、宽慰王建安,说:“我知道,你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叶帅说得比较委婉含蓄,但王建安知道老帅的用意,他只是笑了笑,表示自己看得很开,不太介意职务高低。1980年7月,开国上将王建安在北京病逝,享年72岁。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