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汪一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世家,2002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后前往美国纽约艺术学院深造,获得绘画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归国后持续深耕艺术创作,相继获得“第三届星星艺术节新人奖”(2012年)、“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2018年)等奖项。

汪一早期以风景题材见长,在2019年的“藏地游历系列”中首次实现文本叙事与个人经验的视觉化叠加,建立起独特的图像修辞体系。近年创作更将经典童话解构重组,通过瑰丽明艳的色彩谱系,构建出兼具童真意趣与暗黑美学的超现实图景。艺术家刻意摒弃确定性表达,转而捕捉随机笔触与无序构图生成的戏剧张力,形成辨识度强烈的诙谐视觉语言。

如果沿着河岸,今夜我将抵达何处?

文/沈奇岚

出航的人并不想上岸,只想沿着河岸漫游。

汪一在画面上创造了一个静谧的世界,岛屿和密林,充满了令人愉悦的神秘,微风轻吹,船上的人沿着河岸徐徐经过。

有趣的是船上的人和岸上的人,他们彼此凝视,互相观察。目光虽有短暂的交织,但河流带着船上的人继续向前。


汪一,《宝藏》,200×200cm,2024,布面油画


汪一,《逆流而上》,200×200cm,2024,布面油画

是向前吗?这流动未必是向前。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öcklin)影响过汪一对神秘岛屿的塑造(《死亡之岛》),但在汪一创造的世界里,无需回答终极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何处”这样近乎宗教的灵魂提问。需要的是感受——感受流水载轻舟,不必上岸,船微微轻摇,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没有激烈的挣扎,只在回眸一瞥中(《离岸》),和观众交换了心中的秘密:此地何必久留,不妨继续漫游。


汪一,《离岸》,200×150cm,2024,布面油画

沿着河岸漫游,可能是绕岛屿一周,回到原点。埋在画面深处的秘密是一份可能的环形时间。古老的和当下的时间循环往复,不分彼此。未来的“我”从过去的时间河流中走来。互相凝视的并非不同的二人,而是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在互相打量。河流是时间也是生命,这是汪一看待世界和时间的视角,也是这一代人的心灵状态:世界或好或糟,我与世界平静对视、轻轻经过,不必深刻纠缠。

河流围绕着岛屿,也隔绝着岛屿。河水围绕着小船,也隔绝着船上的空间与这个世界。船中的人隐匿在河流中央,拥有着汪一心中和世界的理想距离:自我与这个世界之间的充分的距离。在流动中不必遵循大陆上的规则,也可以偶尔脱离烦人的万有引力。


汪一,《停泊》,200×150cm,2024,布面油画


汪一,《蓝岛》,200×400cm,2025,布面油画

可以偶尔上岛,《绿岛》《蓝岛》,互为镜像的梦境与现实。岛屿上有奇珍异草,密林深处有前人留下的历史的秘密。岛屿即剧场,或是历史落幕之后的残骸,都不带走。树枝间有大蛇游过,手中莲花绽放,开出一颗牙齿,如少年派的梦境。想起维多夫罗的诗:

“竞技者

他有一枚指环在咽喉

时间就这样过去

安静安静

因为银莲花正在他颅中生长” 。

汪一读着那些漫游者的历险故事:爱伦·坡、凡尔纳、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让他着迷的是出航的人总是驶向未知,即有的安全航线毫无吸引力,就像他已经驾轻就熟了某种笔触,他总是在掌握到炉火纯青时决心停止使用,转向更陌生的绘画路径。走向未知才让他兴奋,才能找到释放能量的形式。

“出航的人没有终点”,汪一说,他们必须溢出大陆上的秩序,也抵抗着岛屿的诱惑。绘画也是如此。


汪一,《乡间》,200×150cm,2024,布面油画


汪一,《顺流而下》,200×200cm,2024,布面油画

如《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那样,这个出航的人做了一个瞭望员,“他在不断流浪,而他的灵魂属于遥远的时代”。瞭望员最早看见日出和鲸鱼,也最早看见暴风雨和危险。在极致的孤独中,他聆听生命的真谛。在汪一的画中,船上的人是一个人类世界的瞭望员,沿着河岸在另一空间与维度观看,看人世的悲欢和历史的起伏。

如果沿着河岸,今夜我将抵达何处?

我想引用诗人多多论述创造力时的回答:

“跟上这流动——这流逝,礼物到达应许之地,

跟上这流动——这安顿,流动已知它并非向前。”








“汪一:沿着河岸”展览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摄影:Shaunley

汪一早期的作品以风景题材为主,但真正标志他风格成熟的是2019年的“藏地游历系列”,他将个人经验与文本叙事叠加,形成了独特的图像修辞。近年来,他转向解构经典童话,如《小红帽》系列,用明艳色彩包裹暗黑美学,构建出“童真与危险并存”的超现实图景。


《四季》2019


《观光团》2019


《访客》2019


《追逐》2021


《探望》2021


《狼外婆》2022

值得注意的是,汪一在童话叙事中注入的暗黑美学并非简单颠覆,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视觉勘探。在作品《魔镜》中,镜面倒影的扭曲变形暗示着自我认知的困境,这种将童话元素与心理分析结合的手法,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通俗的“黑童话”诠释。本次展览中,《宝藏》等新作将这种辩证推向极致,河面倒影中既可见童真意趣,也暗藏着生存的隐喻。


《魔镜》2021


《黑苹果》2022


《最后一根火柴》2022


《宝藏》2024

从西藏雪山到童话密林,再到如今的“河流”,迁徙始终是贯穿艺术家汪一创作的母题。《沿着河岸》像是他的一次回望,船只划过水面,留下的不仅是波纹,还有关于存在与距离的永恒诘问。

- END -

收藏|展览|投稿

微信:artgeya

邮箱:artgeya@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