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全国先进工作者”马琼就来到冶金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开展教学实训。在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马琼扎根冶金专业发展多年,从青涩教师到全国先进工作者,用匠心将“冷门专业”锻造成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
2006年入校工作时,马琼面对的是“一张白纸”的专业建设。那时甘肃有色冶金产业亟需人才,可连一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
马琼带着5人团队扎进金川集团车间,在粉尘中记录上百个岗位操作细节,把工人的“土办法”写成教学案例。2010年智能冶金中心建成时,首台设备手册上还留着她熬夜修改的37处批注。如今,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已是拥有8个专业、千名学子的“冶金重镇”,女儿笑她:“妈妈的办公室比家里还热闹。”
马琼和学生们在一起。学校供图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前夜,学生对着检测数据急哭了。马琼泡来热茶:“咱们从头捋,矿石采样可能藏着关键。”两周里,她陪学生从矿山选样到炉前焙烧,反复演练数十次,独创的快速检测法不仅解决了校内检测难题,还省下10万元外检费。
赛场下,马琼对学生无微不至。她为腿伤学生改设备扶手,带残障学生跑5家企业演示操作,自掏腰包给选手补营养。抽屉里4本“优秀指导教师”证书,见证着200多个获奖学生背后的“妈妈老师”。
马琼在实训课堂指导学生。学校供图
“三高三难”曾是冶金实践教学的瓶颈。2018年一次调研,马琼发现教学设备落后生产十年。她泡在车间200多小时观察炉窑,在实验室画废300张图纸,研发出“硬件仿真+软件模拟”系统。当首台智能焙烧炉落地,企业技术人员惊叹“和真车间一模一样!”5项发明专利不仅被12所院校引进,更反哺产业——为金川集团研发的控制系统让能耗降了8%,成了省重点推广技术。
办公桌上的行业标准修订稿和企业需求清单,见证着她“架桥人”的角色。她主持论证3个职业本科专业,填补西部空白;推动成立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吸引87家企业加盟。在“冶金技术史”课堂,她从司母戊鼎讲到新能源电池,让学生触摸产业脉络。毕业生王小康从工人成长为全国劳模,千名学子扎根矿山,2024年她的产教融合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同行说她“打通了课堂到车间的最后一米”。
年近六旬,如今的马琼仍像陀螺一样转着:清晨指导实训,午后分享“台账工作法”,夜晚线上研讨技术。多年来,她用智慧和心血把自己锻成了“双师型”标杆——既能讲透冶金原理,又能带着团队攻克企业难题。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