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贺强 黄杰 通讯员 梁晨

4月30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医院(商丘市中医院)的急诊大厅里,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救治悄然展开。从夏邑县转诊而来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张亚面色苍白,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揪紧了家属的心。


医院审计科的曹砺文正在文明岗值守,无意间捕捉到了令她驻足的对话。"血库AB型存量告急""调血还不知道等到啥时候"——家属焦急的只言片语让这位有着14年党龄的医者心头一紧。她快步穿过走廊,喊道:"我是AB型,我可以献。"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曹砺文特意调出患者病历:血红蛋白浓度已跌破危险值,每一分钟都在加剧器官缺氧风险。九点整,她准时出现在医院对面的献血站,当暗红色血液顺着导管流入血袋时,监控屏幕显示400毫升的数字——这是她继去年集体献血后,再次挽起衣袖。

"当时没想太多,就像听到救护车鸣笛会本能地让道。"面对记者,曹砺文轻描淡写地带过当时的抉择。但监控录像里的细节透露着更多:她在献血登记表"定向用血"栏工整写下患者姓名时的停顿,采血过程中三次询问"血站几点能送到病房",以及返回科室后特意绕道ICU确认用血情况的背影。

对于患者家属张博来说,这些细节构筑起生命通道:"血袋送进来时还带着体温,护士说这是今天最早送达的定向献血。"当天中午,随着新鲜血液缓缓注入,张亚青紫的指甲逐渐泛起血色。五天后,当兄妹俩将"危难时刻施救手 无偿献血永铭记"的锦旗交到曹砺文手中时,抢救室里的生死时速已化作病历上的平稳数据。


在这场生命接力中,既有医者"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职业本能,也折射出当前血库常态化紧张的困境。正如曹砺文在采访尾声的感慨:"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健康时存下一袋'生命保险',或许就能少一些深夜的惊心动魄。"她的白大褂左襟上,党员徽章在阳光下微微发亮,仿佛在无声诉说着:所谓医者仁心,不过是把"应该做的"做到极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