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赖志凯 通讯员 王梦娜
顺义区樱花园房屋产权置换A片区项目四期是北京市区两级高位推进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顺义区李桥镇总体规划中“新李桥”的第一个商品房项目。项目紧密对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人口疏解,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良性互动,推动大尺度绿色空间和生态廊道的共建共享,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中铁六局建安公司樱花园项目部安装部副部长刘赤,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骨干成员,在千余名建设者中犹如一颗“创新火种”,以匠心智慧点燃降本增效的燎原之势。
建成后的顺义区樱花园房屋产权置换项目
40万元撬动176万元的绿色账本
清晨,工地塔吊的剪影刺破薄雾,刘赤蹲在办公区图纸堆前,指甲反复摩挲着“30m³/日”的污水排放数据。3公里外市政管网的距离,像横亘在工期与预算间的天堑。
“刘工,污水车司机又来催污水清运费了。”技术员小王抱着文件夹小跑过来,工装裤膝盖处还沾着隔夜的水泥渍。刘赤盯着装满污水的化粪池,突然想起在给排水论坛上看到的污水处理设备:“联系厂家!我们要改方案——用40万元换176万元,这笔账划得来。”他心里清楚,在顺义区打造绿色文明施工工地的严格考核下,这套“生物处理+膜过滤”系统不仅能省钱,更关乎项目“绿牌工地”的评审。
当首股经过“生物处理+膜过滤”工艺的中水从喷头飞溅而出时,小王伸手接了把:“清亮得能当镜子照!”刘赤擦着汗在计算器上飞速敲击:“一年回收5000吨中水,够给整个工地‘洗’三次澡了。”工人们围过来时,他特意指着设备旁的绿植:“瞧见没?这些绿萝喝的都是‘再生水’,看看,比自来水养的都精神!”
创新工作室成员围绕图纸讨论创新措施
毫米级精度改写施工标准
污水处理的创新余温未散,机电安装的挑战已呼啸而至。主体结构施工时,刘赤看着偏差近5厘米的桥架预留洞眉头紧锁。传统预留洞施工的“粗放式”弊端,正将项目拖入质量与成本的双重泥潭。
“这样下去,后期修封堵费用怕是个巨大的窟窿。”他蹲在钢筋堆里反复摩挲钢制预埋件,灵感突然迸发——为何不制作桥架的预埋件与主体结构同步施工?经过参数调试、模拟推演,首个标准化预制件预埋到结构楼板中。安装部小王激动地翻着施工日志:“刘工,这预埋件真棒,用了之后桥架能精准定位和快速安装!”采用新型桥架预埋件免留洞施工技术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快捷,施工质量较好,节省人工吊模费和防火封堵材料费4.5万元。如今,这套工法已成为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示范样本,在后续3个重点工程中开花结果。
管道穿上“量体裁衣”新范式
当预埋件工艺的创新红利释放,刘赤的目光又锁定在管道施工的“传统阵地”。传统现场施工损耗惊人,更是费工费力。在BIM工作站蓝光流转的屏幕前,他捏着3D打印的管道模型对技术员小王说:“咱们给管道来次‘私人订制’!”
将传统现场切割、焊接的作业方式转变为“工厂预制+现场装配”的新模式。“我们把管道的加工精度控制在毫米级,就像定制西装一样量体裁衣。”安装效率提升60%,管材损耗率从5%直降至1%,更让一线工人劳动强度锐减20%。
在樱花园项目工地,循环中水在降尘车水箱泛着波光,桥架预埋件与穿楼板的桥架紧密连接,BIM模型实时指引着每寸管道的精准走位。刘赤笔记本扉页的创新账本上,污水处理节约176万,预埋件工艺省4.8万,管道安装降本5万……这些跳动的数字,是广大干部职工用智慧浇筑的增效密码,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以“微创新”撬动“大效益”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中铁在工程热土书写的绿色建造新传奇。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