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极端天气下,什么是脆弱的?”这是 主题为“冷暖织间”的不止音乐会现场,绿色和平对公众发起的提问。沿海居民?农作物?精神?另外两个问题是“说到暴雨,你会想到什么?”“你对全球气温上升1.5度的想象是什么?”
当气候这一看似宏大的话题,越来越落实为具体的日常,一根根彩色丝线交出我们的答案。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这件由织线、木板和答案组成的艺术装置,表现大众对以上答案的认知偏向。丝线缠绕,也连接着气候变化下的每个个体。
胡萝卜、白菜、搪瓷杯,都被缩小为只手可拿的编织物。这一系列源于绿色和平与北京史家内务社区、青海达玉村、青海巴干乡的居民合作的一批由彩线制成的、名为《冷暖织间》的年度礼物。礼物由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社区、两种不同身份的人手作而成。
在北京史家胡同,老人们常把“要吃应季菜、本地菜”挂在嘴边。“气候变化”虽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的“大词儿”,但暴雨中的防水问题和气温忽高忽低间的供暖问题,时不时地摆在眼前。青海湖北岸的达玉村以放牧为生。气候变化为牧业生产带来了更多不确定,牧民开始主动调整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选择例如手工编织这样的多样化生计。
2025年4月初,绿色和平北京办公室将北京与青海社区的编织作品带到了大众视野。伴随一场音乐会的开启、一个装置的发布,气候变化这样遥远的话题落为可感知的附近,在具体而细微的手工织品上,我们看到手作背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与思考。
不止音乐会的现场
同一时间,我们邀约摄影师达佤央金踏上了前往那曲的火车。这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同时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被称为离天最近的地方。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一场贯穿全市11个县级行政区的技艺技能比赛即将展开。我们想知道,他们如何看待手头的编织技艺?气候变化是否对他们的社区生活产生了影响?在他们的眼里,编织意味着什么?
摄影:达佤央金
这些疑问在高海拔的区域随风消解,化为牧民手中坚定的线。像85岁的手工艺人德庆卓玛说的那样,她会一直编织下去。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到,应加强社区的“气候韧性”(Climate Resilience),特别是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在面对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变化,我们始终觉得,人是大地上最坚韧的生命。
摄影:达佤央金
达佤央金在拍摄后记这样写道:“那些关于游牧生活和浪漫草原的浅薄想象固然早已淡去,我已再也无法回避,无法回避游牧生活的残酷性。与此同时,我逐渐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那便是,狂风、暴雪、稀薄的氧气、浮扬的沙土…在这世界上,能将这一切视作恩赐,而非惩戒的人;对这一切淡然接受,而不怨恨的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仍乐于创造,而非仅仅消耗的人,才是游牧精神的主人。”
《说文解字》说:“织(織),作布帛之总名也。”段玉裁注:“经与纬相成曰织。”如果说经线为人心,纬线则是自然。经纬相连,天地人交织,才能合为完满。
将织线的另一端交给绿色和平
我们也向他们发出了问卷。
《生活》:那曲是西藏市海拔最高的地方。在那曲,我们感受到手工艺给到牧民实在的温暖,成为牧民在放牧之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且能给到很好的收益。在气候恶劣的社区,绿色和平会选择以什么方式关注到这些人的生活?以何种方式介入,给予支持?
绿色和平:见证、记录、行动,是绿色和平的重要工作方法。我们会深入当地,通过文字和影像,记录下当地真实的生活,而后以绿色和平擅长的传播方式,例如影展、工作坊、装置艺术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当地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现状。以此,为当地(及在地NGO )吸引更多关注和资源。同时,绿色和平也坚持以小见大、以小博大。我们通常会选择较小的、能够产生连接的抓手来与更多人沟通。例如,我们会展出气候行动者们的重要物品、会聚焦修复森林的女性等。编织,不仅是增加生计多样性的好方法,也是能够唤起温暖联想的手艺。因此,今年我们选择以编织为主题,与更多人一起看见气候脆弱的社区,一起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更多方法。
绿色和平提供的手工艺品图
《生活》:“冷暖织间”社区故事关注气候变化下的生活与社群,特别聚焦了编织这一手工艺。为什么选择手工编织这个切入点?对比绿色和平组织关注的其他手工艺者,这种方式有什么特殊性?
绿色和平:编织,虽然纹样和技法千差万别,却是普遍存在于不同地区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传多年的传统技艺。编织能够带给人以家庭、儿时记忆、传统文化这类温暖联想。通过讲述编织品的故事,可以更好地与读者、观众建立情感连接,从而吸引他们了解背后的故事。同时,编织除了传统文化传承和日常使用等属性外,还是增收的好方法。相较于陶瓷或绘画等更加要求技法的精密工艺,编织所需要的技艺更好上手、材料更易得,因此应用场景更灵活、范围也更广。
《生活》:从绿色和平的角度来看,手工编织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什么作用?是否能给到一个清晰的循环链条?
绿色和平:气候变化会加剧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以青海曲麻莱地区为例:地处河谷地带的的巴干乡,雨量变得更充沛,而同期高寒地区,降水量却变得更少,叠加放牧的影响,畜牧收入变得不稳定。因此,当地人正主动寻求更多样的生计,以缓冲气候变化为支柱收入带来的风险。售卖编织等传统手艺作品就是重要途径之一。
《生活》:这次“冷暖织间”社区故事实际上连接了现代城市与传统村社两种社群,在这两个案例中,从绿色和平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编织在两个社群中产生了怎样不同的作用?
绿色和平:对于青海社区来说,编织是多样化生计的主动选择;而对于北京社群来说,编织则见证了居民们意识的转变。北京内务社区老龄化高达75%。老年人经历了“本地食物的变化”,也是气候变化在更大跨度上的亲历者。
参与社区所组织的编织活动的阿姨们,最初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没什么概念,比如,他们不知道,像物尽其用、吃“本地菜”“应季菜”等生活经验,其实就是大家在无意中坚持并践行的气候友好行动。在艺术机构“27院儿”的带领下,北京内务社区的编织大多循环使用废旧毛线,就像阿姨们记忆中“毛线并不充裕,经常把前一年的旧毛衣拆掉做新年款式”的经历一般。阿姨们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慢慢地,将生活中的小事,与应对气候变化连在一起。她们让气候变化这样的大词变得具体,也成为了向邻里宣传具体气候行动的窗口。
采访、编辑:陈爽
那曲特约摄影:达佤央金
图片提供:绿色和平
新媒体编辑:良乐
完整内容即将呈现于《生活月刊》5/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