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新寨村,一群傣族妇女正围绕着一匹30米长的棉线拉团织布,场面热火朝天,像是一场有节奏、有温度的民族交响。她们的双手,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不只是为了织出一块布,更是在织出一段段凝结着祖辈智慧和家风的故事。



这里,是花腰傣的故乡。

这里的布,叫“清廉布”。

这里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藏着一份对生活的敬畏,对清白的坚守。

一针一线,织的是布,更是心

马美仙,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老绣娘。她告诉我们,一卷70米的布,要花三个月才能织成。每天的日出与日落,她都守着这台老式织布机,眼神专注,手指灵巧,心境澄澈。

“织布讲究技艺,更讲究心境。“

这句话说得朴素,却意味深长。

在她看来,织布不仅是谋生的手艺,更是修身的过程。每一次梭子穿梭,都需要专注,不容急躁;每一根线条交织,都必须清清白白、规规矩矩。

在花腰傣文化里,布不是普通的布,它是家风的载体,是祖训的延续,是做人做事的准则的象征。

刺绣,是母亲给女儿的第一课

比织布更细腻的,是刺绣。

一条3米长的绣花腰带,马美仙要花一个月才能完成。她说:“这不仅是绣花,更是绣我们的民族精神,绣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

那一针一线,不只是图案的堆叠,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呈现。花腰傣的刺绣里,有对自然的敬重,有对亲情的眷恋,也有对清廉的理解: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规矩,生活要干净。

传统傣族女孩在出嫁前,得学会刺绣。那是母亲给女儿的第一课,也是一份无声的叮咛: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守住心中的那份清白。

穿的不只是衣服,是一份责任

村民白美英身穿一套价值2000多元的传统花腰傣服饰接受采访,一身绚丽的颜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说:“我们不只是穿它,更是传承它。”

在外人眼中,这套衣服可能是“非遗”,是“文化符号”;但在花腰傣人心中,它是祖辈的训诫,是日常的提醒,是清廉的象征。

服饰上的图案不是装饰,而是故事,每一朵花、每一道纹路,都有出处,都有意义。

“图案背后,就是一句句祖训,一份份清廉。”

在新平,清廉不是高高在上的标语,而是穿在身上的信仰,是走在田间地头也不会忘的根本。

清廉,是一种看得见的生活态度

在新寨村,你能看到最朴素的清廉教育方式:

不是开大会、贴标语,而是用一块布、一条腰带、一套衣服,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润物无声。

这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穿得上”的文化传承。

这也是一种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软力量”。

在今天的社会,当我们谈论“清廉”,不妨也看看这些生活在乡土的人们,他们用一生的手艺和信仰,把清廉刻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这,就是非遗的意义;

这,就是云南的温度。

(玉溪市纪委监委 李冬 李继昇)

来源/玉溪市纪委监委

编辑/杨学华

一审/曹诚博

二审/卢 钢

三审/尹 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