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博主在介绍杭州灵隐寺时,称其门口一8.5平方米小卖部年租金高达260万元,引发热议。5月1日,该博主发布的视频显示,该小卖部名为“灵隐冷泉素饼店”,位于灵隐寺售券处进口旁边,店前人流非常密集。(5月5日极目新闻)

博主的爆料得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证实,灵隐寺小卖部租金确实达到了“天价”水平。这则新闻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为租金数字本身令人咋舌,更因为它触碰了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在公共文化空间,商业开发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从表面看,这是一次合规透明的市场化运作——公开竞标、价高者得,完全符合商业逻辑。但灵隐寺是千年古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佛教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在灵隐寺完全适用简单的市场法则似乎难以满足公共文化传播、佛教生态保护、消费保护等多元价值平衡的需求。

单纯从商业角度看,灵隐寺门口的这处小卖部确实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妥妥的“黄金旺铺”。小卖部位于游客必经的“流量入口”,且自带文化磁场。小卖部提供的素饼等商品,也因带有“灵隐元素”而产生了特殊的品牌效应。在这样的商业逻辑下,260万元的年租金似乎有其合理性——竞拍者购买的不仅是8.5平方米的经营空间,更是附着其上的巨大流量与文化溢价。

然而,灵隐寺“天价小卖部”的商业算法或流量逻辑也暗含着种种问题。首先,灵隐寺小卖部高昂的租金成本最终必然会以远超市场均价的商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如此,消费者的消费成本就会增加,消费体验就会下降。

其次,这种“价高者得”的竞标模式也推高了景区的商业竞争门槛,影响了景区的商业生态。能够承担天价租金的商家往往资本雄厚、竞争力强,而大量中小商户则被天价租金拒之门外。长此以往,景区的优质经营资源可能会过度集中,进而产生经营同质化、小区域垄断等问题,而最终受伤害的是景区的经营多元性和消费者的选择多元性。

灵隐寺的“天价小卖部”引发对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理念的多重思考。一方面,适度的商业配套是必要的,它能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也能反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另一方面,商业开发必须有所节制,不能喧宾夺主。具体而言,可考虑对具有公共文化空间属性的景区商铺实行租金指导价,避免过度竞价推高经营成本;对商品种类、价格等进行合理调控,保持商业行为与公共文化属性的适配,防止出现宰客现象;引入更多文化元素,让商业服务成为文化体验的延伸。

放眼世界,许多文化胜地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日本京都的寺庙商铺往往保持着朴素的风格,商品多具有与寺庙一致的文化属性,商品定价也较为亲民;欧洲的教堂周边虽然也有商业设施,但都保持着恰当的距离感。这些经验告诉我们,文化场所的商业开发完全可以做到既满足游客需求,又不损害场所的精神气质。

灵隐寺“天价小卖部”引发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管理的一次重要拷问。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守护文化价值。唯有找到商业与文化的最佳平衡点,才能让灵隐寺等公共文化空间既保持文化底色和文化氛围,又能产生市场活力,惠及消费者。

作者 李英锋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