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名片
“下浩里”小店主理人团队:一群喜欢艺术、懂得审美、内核稳定的创业“斜杠”青年(即不满足单一职业的青年),80%以上为85后、90后。他们用文艺精耕细作,成就重庆最具审美气质的热门地标,也成为百万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
4月25日,南岸区下浩里幼鸟咖啡,咖啡师在制作饮品。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5月3日,重庆的热门打卡地南岸区下浩里,游客摩肩接踵,前往探寻一家家错落有致、充满设计感的小店。
下浩里老街已有上百年历史,更新后保留了老建筑、老街巷的肌理。重新开街两年多,一群有趣的年轻人怀揣梦想,以艺术审美用心打造充满个性的空间单元,把这条老街托举成青年的“精神绿洲”、城市的“顶流”。
藏在山林里的“幼鸟”
为何一再激起年轻人的好奇心
“幼鸟咖啡吗?你们到底在哪里?我转了半个小时还是没能找到你们!”
在下浩里的小山坡顶,有一幢掩映在绿植中的两层青砖房,幼鸟咖啡就“藏”在这里。经常接到类似的来电,让幼鸟咖啡主理人、30岁的赵俊琳不由得自我调侃:“我们私下被顾客评为全重庆最难找的一家咖啡店!”
近日的一个午后,记者慕名而来,店内小院坐满了喝咖啡、赏风景的年轻人。大家为何千方百计也要找到这里?
“咖啡好喝,店内的设计也招大家喜欢。”赵俊琳虽是第一次开店,但设计师出身的她将店面设计成极简糅合暗黑系的风格:店内黑白灰的火山岩砖从地面铺展到工作台,墙上还挂着两套棒球装备——那是她自己用过、最钟爱的运动装备。
“表达出真实的自我,就会吸引有同样爱好的人。”赵俊琳说,很多客人向她表达对小店风格的欣赏,“有一位设计师同行把屋内的每一个点位都挨个拍了个遍。”
“来下浩里创业的第一批‘浩’朋友,很多都是设计师、艺术家等跨界‘斜杠’青年。”下浩里招商运营团队负责人薛薇介绍。
在2022年接手该项目时,薛薇发现,下浩里有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的气质。除了老房子、老街巷,东水门大桥、来福士等渝中高楼也抬头可见,“这么美,为什么不从艺术的角度破题?”
于是,从2022年开街至今,来自全国的85后、90后青年设计师、艺术家陆续入驻下浩里。除了“幼鸟”,下浩里还拥有一大批阅读、展陈、艺术交流、美食等独特单元,不断激发游客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每家小店的主理人都以布展的态度,在一个个空间单元里呈现自己的作品,并尝试与商业运营结合,从而奠定了下浩里的‘青年基因’。”薛薇说。
外地游客专程来品尝的“特调”
究竟是杯怎样的“水”
2023年9月底,“幼鸟”一开业就赶上了国庆黄金周。“不是在打奶泡,就是在弄咖啡、洗杯子,连着三天没空吃午饭。”赵俊琳说。
虽然辛苦,但她和另一位合伙人却咬牙坚持了一件事情:把做好的每一杯饮品送到客人面前,“客人好不容易找来,就应该坐着享受这杯我们精心调制的‘水’。”
这杯“水”能有多用心?以下单最多的“冰美式”为例。每天,赵俊琳都要为咖啡豆做“早测”。“因气温和湿度的不同,咖啡师每天做出来的第一杯咖啡,口感不尽相同。”她说,如果感觉不对,她们会做第二杯、第三杯……直到做到咖啡豆口感表达最好的时候,才会开档卖出当天的第一杯咖啡。
赵俊琳团队还精研出一款小众“特调”:咸鸳鸯。这是一款融合萃取非洲草本茶、咖啡、燕麦奶、咸奶油和芝士的饮品。
第一杯“咸鸳鸯”是一位来自北京的客人点的。“我们忐忑地端到客人面前。”赵俊琳说,客人喝得非常干净,并表示非常喜欢,她们对此很开心,也增添了信心。后来,“咸鸳鸯”被小红书探店博主和网友发现并转发,成为一杯“特调”,还有一位客人专程从上海来重庆喝这杯饮品。
不光是咖啡店,位于下浩里小瀑布上方、专门收集旧书的浩阅书店也吸引了大量青年前来打卡。书店主理人黄杰介绍,这里的每一本旧书都经过团队的精挑细选,力图传递出阅读的乐趣。
记者随手翻开一本哲学类书籍,只见泛黄的书页上,一排排字迹娟秀、排列工整的笔记映入眼帘,书页中还夹有写满读书收获的小纸片,让人顿生与一位读书人隔空交流之感。
“主理人的辛勤付出,让每一家小店都有自己擅长的细分品类和自己的客群。”薛薇说。
拒绝过度商业化人气却飙升
这里有怎样的“流量密码”
“五一”黄金周这几天,幼鸟咖啡每天要接一百多单、售出三四百杯。赵俊琳的运营团队也由2人增加到4人,而下浩里在“五一”期间日均人流量更是达到了4.5万人次。
赵俊琳透露,她正在谋划“幼鸟咖啡2.0”,想让光顾过幼鸟咖啡的客人再来一次;还想让每个月来三四次的会员顾客,每次来都能发现新的、有趣的改变。
“下浩里为什么能出圈,正是有这群‘内核’稳定的创业青年。”薛薇说,开街两年多,下浩里集聚了133家像幼鸟咖啡、浩阅书店这样个性鲜明的文艺小店,80%以上的主理人都是85后、90后年轻人。
“懂审美、‘三观’一致、都很有个性。”薛薇试着概括这群年轻人的特点,“小店极少有连锁,主打‘探索的乐趣和情绪’。”她说,主理人绝大多数都有深耕下去的定力。
记者注意到,下浩里与众多古街有一个明显不同:沿街没有听到吆喝声。“如果你内核够稳定、产品够好,还吆喝什么呢?吆喝会破坏下浩里追求艺术审美的氛围和独具个性的质感。”薛薇说,其实,为了维系下浩里的这种独特气质,整个老街甚至不允许打牌、脱鞋。
在薛薇看来,作为年轻人的“精神绿洲”,下浩里无须过度商业化,只要有这群奉行长期主义、懂得审美的年轻主理人,下浩里就会时刻保持这股青春的活力。(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