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 日凌晨,黑海海域那可是上演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的 “非对称奇迹”。乌克兰情报总局 “第 13 特种行动群”,用搭载 R-73 红外格斗弹的 Magura V5 无人艇,在新罗西斯克港附近 50 公里处,把俄军苏 - 30SM 战机给精准击落了。



这已经是乌军自去年 12 月击落米 - 8 直升机后,第二次用无人艇改写空战规则。两名俄军飞行员弹射逃生,被民船救起,可造价 5000 万美元的苏 - 30SM,就这么变成黑海深处的一堆残骸。

这是乌军精心策划的 “技术游击战” 成果。当天夜间,30 多艘无人艇和数十架无人机,组成了 “海空狼群”,对俄军重要港口发动饱和式打击。这里面,有携带 320 公斤炸药的自杀艇,有配备防空导弹的 “狙击艇”,还有作为诱饵的 FPV 无人机母舰。俄军虽说通过雷达发现了远海目标,可他们那传统防空体系,对低空小目标探测能力不行啊,没办法,只能派苏 - 30SM 前出拦截。悲剧的伏笔就这么埋下了。

俄军飞行员驾驶苏 - 30SM 俯冲至目视距离,想用无制导火箭弹攻击无人艇,可这么一来,战机红外信号在低空剧烈增强,一下就被潜伏的 Magura V5 给锁定了。搭载的 R-73 导弹在空战中射程能达 30 公里,可在海面发射时,有效射程就骤减到 5-7 公里了。这距离,对于俯冲攻击的苏 - 30SM 来说,可不就跟猎枪顶住脑门似的。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俄军为了提升打击精度,冒险降低高度,结果反倒把自己送进了导弹的最佳杀伤区。



这场战斗,暴露了俄军体系化作战的致命短板。黑海舰队水面舰艇后撤,导致近岸防空网漏洞百出,只能用价值数千万美元的战机,去执行本该由巡逻艇承担的反小艇任务。苏 - 30SM 配备的 Kh-25 导弹和 S-8 火箭弹,缺乏精确制导能力,攻击高速机动的小目标时,命中率连三成也不到。就算换上更先进的苏 - 35,只要还用目视俯冲战术,也一样逃不过被 “低空陷阱” 吞噬的命运。

乌军能成功得手,那是把 “非对称优势” 发挥到极致了。造价才 2.5 万美元的 Magura V5 无人艇,通过星链卫星实现超视距操控,再加上北约实时情报支援,居然能对俄军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装备,来个 “降维打击”。这种 “以小博大” 的战术创新,本质上就是用低成本消耗品抵消质量上的劣势。

这次成功击落,被世界广泛关注。美媒透露,原本用来遏制解放军渡海的无人艇战术,因为俄乌冲突提前在乌克兰得到验证。台军这几年加速列装 “奋进魔鬼鱼” 自杀艇,就想复制乌军经验,打算用 200 艘廉价无人艇,来对冲解放军的两栖舰队优势。

不过解放军可没重蹈俄军覆辙。俄乌开战一开始,军方就着手构建 “侦 - 扰 - 打 - 防” 四位一体反无人体系。沿海部署的量子雷达,能识别 0.1 平方米级小目标,舰载激光武器也进入实战测试阶段,“蜂群” 式反无人艇弹药实现量产,把拦截成本压到对手的十分之一。更关键的是,解放军有全球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战时完全可以用 “自杀式无人艇反杀自杀艇” 的套娃战术,让台军的 “非对称优势” 变成笑话。



俄军的教训,反倒成了解放军的战术养分。台军还在模仿乌军,给无人艇装 “响尾蛇” 导弹的时候,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都已经能快速投送察打一体无人机,在敌艇出击前,就把它们的母港给摧毁了。这种 “体系破体系” 的能力,才是现代战争制胜的核心关键。解放军通过军民融合打造的 “无人作战生态”,让 “以武拒统” 的幻想彻底破灭。

对于即将面临统一大考的东方雄师来说,俄军的教训既是警钟,也是路标。只有持续保持技术敏感度,把无人化、智能化融入作战血脉,才能在未来的“算法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