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徐向前刚从重病中康复,来到了中南海的怀仁堂参加会议。会议开始前,他找到一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静静地等待着。片刻后,周恩来走进会议厅,环顾四周,最终目光落在了久未见面的徐向前身上。看到他后,周恩来迅速走到徐向前面前,微笑着说:“徐向前同志,你去最后一排坐吧。”徐向前听到后有些困惑,他完全不明白总理的意思。
起初,徐向前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并没有立刻同意,但最终在周恩来不断的邀请下,还是站起身,走向最后一排。原来,周恩来早已注意到徐向前刚从重病中恢复,怕他长时间坐在普通座位上会不舒服。最后一排的座位上,放着一张柔软的沙发,正是周恩来体贴的安排。这一举动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回忆起往事,两人之间的缘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事关系。1924年,徐向前仍在寻找人生的出路,整日徘徊在太原的大街小巷。这时,偶然遇到了一位旧友,这位友人告诉他,广州的国民政府军官学校正在上海招募学生。听到这个消息,徐向前心中一亮,决定尝试去上海一试。这个决定,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他的哥哥在阎锡山的部队工作,通过一位姓郭的军官帮助,徐向前顺利地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经过一番考核,徐向前与几名山西同乡一起被选中,前往黄埔军校报到。初到黄埔,他听说这所学校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虽不十分了解孙中山的伟大,但内心已燃起了热血。
1924年5月,徐向前正式踏上了黄埔岛,并被编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在这个班级里,除了徐向前,还有陈赓、左权等人,大家一同经历了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政治部主任戴季陶的演讲常常以忠孝节义等古老的道德标准为主,但学生们对此并不买账,纷纷质疑这种说法。最终,戴季陶在学生的质疑声中尴尬下台,接替他的是邵元冲,后来更换为周恩来。
周恩来接任政治部主任后,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焕然一新。他倡导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工作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徐向前积极参与政治部组织的活动,尤其是每次周恩来讲话时,他都会认真聆听,对这位共产党的领导人心生崇敬。周恩来的政治理念让徐向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随着黄埔军校逐渐向前发展,徐向前和蒋先云成为了好朋友。蒋先云是“青年军人联合会”的负责人,徐向前也在其影响下,积极参与了这一组织,勇敢地与国民党右派作斗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
随着1925年直奉战争的结束,张作霖、段祺瑞与冯玉祥联合成立了临时政府,而在广州,广东军阀陈炯明却欲图侵略,局势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带领黄埔学员们参与了第一次东征。徐向前已从黄埔军校毕业,他留校担任副排长,并在东征途中逐渐升任为排长。徐向前所在的部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在两个月的激烈战斗后成功打败了陈炯明的主力。
然而,战争也让他深感疲惫。徐向前离开黄埔后,被调往河南安阳,但因对军阀部队的厌倦,他最终回到故乡。在得知国民革命军正在北伐后,徐向前决定加入北伐军,并最终来到武汉,在这里他再次与黄埔的同学们见面,并很快被分配到黄埔军校的武汉分校担任少校队长。
在这里,徐向前积极参与训练,并自觉加强对共产主义的学习。与共产党员的接触,让他逐渐认同了共产主义思想,并在1927年正式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党组织后,徐向前感到无比自豪,并为自己的决心更加坚定。
1935年春,随着中央红军准备入川,徐向前和红四方面军开始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的艰苦征程。在此过程中,徐向前与彭德怀汇合,两人分享了彼此的战况,徐向前也得知了毛主席和周恩来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他为能够与这些革命领袖并肩作战而感到骄傲。
不久后,徐向前和中央红军会师,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以非凡的组织能力展现了自己的领导才干。长征途中,周恩来因过度劳累而生病,徐向前对周恩来的病情十分关注,并尽力为其提供最好的照料。为了确保周恩来能早日恢复,徐向前还特意送去了他亲自准备的牛肉作为补品。
到了1937年,徐向前担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并随同周恩来、彭德怀前往山西与阎锡山进行谈判。在与阎锡山的会面中,徐向前与阎锡山亲切交谈,两人互相握手,情谊深厚。而后,周恩来通过精妙的谈判促成了双方的合作。
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对徐向前一直关照有加。当周恩来得知徐向前犹豫是否回家看望亲人时,他安慰道:“回家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游击战有着战略意义。”最终,徐向前回到了故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多年以后,徐向前和周恩来因工作繁忙而较少见面,但彼此间深厚的感情却始终未曾改变。1950年,徐向前经过病痛恢复,再次出现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会议前,周恩来特意关心他,安排他坐上了舒适的沙发,体现了他一贯的关怀与细心。这些点点滴滴,成了两人之间深厚情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