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说法挺扎心的,说五一劳动节,真正在享受假期、喝茶看报旅游的,都是那些工作轻松、收入稳定的人,而广大底层劳动者,根本感受不到节日的快乐,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话题。



咱们先看看网上那些五一的热门场景:泰山上,凌晨两三点,登山道上全是夜爬的人,头灯闪烁,跟银河似的,大家都想赶在日出前登顶,感受那第一缕阳光洒在身上的震撼。黄山的栈道,游客排着长队,一等就是五六个小时,为的就是能欣赏到那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的绝美风光。西湖断桥边,日均人流量超 10 万,走在桥上,放眼望去全是人,想找个空拍照都难。上海外滩,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人多得几乎看不到路,感觉脚都不用沾地就能被人群推着走。

这些热门场景的背后,确实有无数底层劳动者在默默付出。景区门口,小商贩们起早贪黑,售卖着雨衣、小吃、纪念品,就盼着能多挣点钱。停车场里,保安大叔们顶着大太阳,指挥着车辆,忙得一刻不停。餐馆后厨,厨师和帮工们从早到晚都在灶台前忙碌,连续工作 16 个小时是常事,就为了给游客们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一位景区保洁员无奈地说:“别人放假我们最忙,不过这三天工资抵得上平时一周,也算是一点安慰了。” 旅游经济带来的高 GDP 数字,掩盖了这些服务行业劳动者的超负荷付出。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挺能说明问题,我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每周工作 58 小时,建筑业农民工月均工作 26 天。对这些劳动者来说,72 小时的假期里,近 40 小时都用来补觉了。一位纺织女工在采访中苦笑着说:“在流水线上站久了,放假只想躺着,连饭都不想吃。” 这种被迫的 “休息”,真实地反映出产业工人的艰难生存状态,他们的身体就像被异化为生产工具,在高强度的工作下疲惫不堪。

再看看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在浙江某县城,务工人员假期平均要参加 3 场婚宴,礼金支出占月收入的 15%。安徽农村的留守老人,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食材,满心欢喜地等待子女归家,可最终等来的往往只是匆匆一面,子女们又要赶回城市继续忙碌的工作。传统的人情社会好像慢慢变成了金钱交易,劳动者们在维系亲情的时候,要承受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

这么一看,好像真的印证了开头那个说法,底层劳动者在五一劳动节确实挺难感受到快乐的。但事实真的就这么绝对吗?咱们再换个角度看看。

咱们先来说说那些在假期坚守岗位的外卖骑手。有个外卖小哥,五一那天接了比平时多一倍的订单。他在送单间隙接受采访时,脸上虽然带着疲惫,但眼里却闪着光,他说:“五一订单多,虽然累,但能多挣点钱,想到能给孩子多买点好吃的,给家里多添点东西,心里就觉得挺值的。而且看到顾客收到外卖时开心的样子,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 对他来说,劳动节坚守岗位,虽然辛苦,却也有着实实在在的收获和满足。

还有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师傅们。有一位王师傅,他已经好多年没回老家了,五一假期工地没停工,他依旧在忙碌。不过,他的妻子和孩子从老家赶来,在工地附近租了个小房子,陪他一起过节。晚上收工后,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吃顿饭,聊聊家常,王师傅笑得特别开心,他说:“好久没和家人这样团聚了,虽然工作累,但有家人在身边,这个劳动节比啥都强。”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环卫工人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五一假期也不例外。李阿姨做环卫工人已经 10 年了,她说:“五一街上人多,垃圾也多,我们得更勤快些,才能让城市干干净净的。看到大家能在干净整洁的环境里游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而且,单位在五一给我们发了慰问品,领导还来关心我们,心里挺暖的。”

其实,很多底层劳动者虽然在五一假期没能像其他人一样去旅游、休闲,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快乐和满足。他们的快乐,可能是多挣了一点钱,能给家人更好的生活;可能是和久未见面的家人短暂相聚;也可能是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咱们再从社会层面来看,现在国家和社会对劳动者权益越来越重视。各地都在努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一些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员工休息的重要性,在五一期间合理安排工作,让员工能轮流休息。对于加班的员工,也严格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还有各种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给劳动者们撑腰。

而且,社会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和关注也在不断提高。以前,很多人可能会忽视环卫工人、外卖骑手、建筑工人这些底层劳动者的付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对他们说一声 “谢谢”,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故事,传递他们的正能量。这种来自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对底层劳动者来说,也是一种快乐和满足。

所以啊,说五一劳动节只有喝茶看报的人在旅游,底层劳动者感受不到快乐,这种说法太片面了。每一位劳动者,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劳动的价值,也都有可能在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找到快乐。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而快乐,也藏在每一位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