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孟尼利克二世
提奥多罗斯二世死后,阿比西尼亚再度陷入诸侯纷争的时代。凭借内皮尔远征队回国前馈赠的枪炮、弹药和军用物资,提格雷的卡萨亲王先登上帝位,在阿克苏姆古城加冕为约翰尼斯四世。他在阿比西尼亚历史上以“战士皇帝”之名著称,连都城都没有设立,而是带着他的“流动朝廷”奔波各地指挥战斗。从1874年到1876年,约翰尼斯四世皇帝的军队曾几次击败埃及总督伊斯梅尔的军队,这些军队往往有欧洲和美洲的雇佣军官,配备先进的武器。让他丢掉了阿比西尼亚周围的哈拉尔苏丹国等一系列藩属。
从马格达拉逃跑的萨尔·马利安回到了绍阿,宣布独立,并加冕成为绍阿国王,王号为孟尼利克二世,约翰尼斯四世皇帝进攻绍阿。
1878年,孟尼利克表示归顺。与一心统一阿比西尼亚的提奥多罗斯二世不同,约翰尼斯四世愿意承认各个国王在其领地内的全部封建特权,只要他们承认他为“万王之王”。双方安排了一项协议,约翰尼斯的太子阿里亚·塞拉西公爵迎娶孟尼利克的女儿佐迪图。
1881年,苏丹人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马赫迪起义。十几个世纪以来,阿比西尼亚一直自居为基督教信仰在非洲大陆的唯一捍卫者。
于是英国1884年派休伊特少将访问阿比西尼亚,双方在1884年6月3日签订协议结成盟友。
1887年,马赫迪军队入侵阿比西尼亚西北的戈贾姆,很快席卷了这个王国。
1889年,约翰尼斯亲率军队进攻戈贾姆王国边境要塞加拉巴特,不料在那里战死,连尸体都被苏丹人夺走。此前皇太子已经中毒而死,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曼加夏是私生子,因此绍阿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凭借其女儿的联姻关系,宣布自己为阿比西尼亚的皇帝。
孟尼利克二世的统治从1889年延续到1913年。以他独特的、将阿比西尼亚带入近代文明国家行列的改革努力而闻名。孟尼利克改革的第一步是统一分裂的各个王国。他在1881年建立了亚的斯亚贝巴城,城名意为“新鲜的花朵”,将国都从安科巴尔搬迁到此。
1893年,孟尼利克征服了西南的沃拉姆王国,接着是坎塔、康托、坎马、冈马……1897年,南方的大王国咖法被占领,之后阿比西尼亚北方也在被击败后勉强承认孟尼利克的皇帝身份。
约翰尼斯四世皇帝死后,意大利试图从正在分崩离析的阿比西尼亚帝国中多捞取一些东西,于是在1889年同其传统盟友孟尼利克二世签订了《乌查里条约》,以提供财政支持和武器弹药为代价,宣布整个埃塞俄比亚海岸都接受它的“保护”,并将其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意大利的增兵和军事行动逐渐唤醒了埃塞俄比亚的民族主义,同时也减少了意大利利用埃塞俄比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地区分歧来分化各个王国的机会。
意大利军队先动了手。在厄立特里亚总督巴拉蒂里将军(General Oreste Baratieri)的指挥下,他们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历代埃塞俄比亚皇帝的加冕地阿克苏姆,随后又占领了阿迪格拉特、阿杜瓦,以及提格雷王国首府马卡累。
然而1895年12月7日,一支1300人的厄立特里亚士兵在阿拉季湖附近的阿拉吉平顶山被一支3万人的阿比西尼亚部队伏击,其指挥官托塞利少校与手下士兵全军覆没。不久之后,哈拉尔总督马康南公爵率领的另一大群武士包围了马卡累,这里驻扎着1200名意大利士兵。在长达45天的围城战中,阿比西尼亚士兵奋不顾身地对堡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不过尽管他们表现出惊人的勇气和决心,但由于缺乏大炮这样的攻城武器,最后不得不允许意大利军队按照军礼列队走出堡垒,撤退到阿迪格拉特。
把马卡累拿到手后,孟尼利克给意大利国王翁伯托一世写信,提议讲和。但是马卡累的丢失被意大利人视为对国家和军队的羞辱,国内的政治压力逐渐增大,克里斯庇向巴拉蒂里拨款2000万里拉,并且派出了新的援军。
在同意大利人的战斗中,孟尼利克二世以及统帅军队的亲王和公爵们多次成功地运用了1000多年来在阿比西尼亚一直娴熟使用的一整套计谋和诈术,包括制造假象、散布假情报、声东击西的战术等。阿杜瓦战役中,意大利军队遭到了空前可耻的失败。在来时的17700名意军官兵中,只有7600人最终逃回厄立特里亚,11000条步枪和全部56门大炮也被阿比西尼亚人缴获。
孟尼利克下令陈兵于厄立特里亚边界,但是出乎众人的预料和期盼,他没有下达进攻的命令。在10月23日签订的“亚的斯亚贝巴和约”中,虽然意大利人废除了“乌查里条约”,承认阿比西尼亚的主权完整和独立,但却得到允许,继续占领厄立特里亚。孟尼利克根本就不想打仗,而是宁愿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孟尼利克仍然认为主要应该向更南边的领土扩张领土,害怕过多地消耗力量。而且他知道播种期即将到来,他手下的武士们不久将纷纷回家播种耕作。孟尼利克对意大利的殖民野心也了解得很透彻,厄立特里亚是意大利这个小小的殖民帝国里最值钱的一块领土,丢掉这里将迫使意大利拚出全力来与他作战,而这样的仗是他打不起的。
在阿杜瓦战役之后,欧洲国家立即承认孟尼利克的阿比西尼亚是一个十分现实的政治力量,外国顾问、大使、特使乃至纯粹的冒险家在这场战役后蜂拥而至。孟尼利克娴熟地运用拜占庭式的外交手段,对各国分别加以笼络和照顾。对于法国人,他答应秘密支持其对上尼罗河流域的野心,换得法属索马里的一块领土;对于英国,他答应支持其反马赫迪的战争,以使英国人同意阿比西尼亚进口的货物自英属索马里免税过境;对于马赫迪,他许之以商业条约。
在欧洲之外,阿杜瓦的战报传遍了世界,在海地、在黄金海岸、在美国和南非的黑人中激起了强大的种族自豪感,阿比西尼亚成为全世界黑人知识分子和宗教领袖心目中的圣地。阿杜瓦战役击败的不仅是意大利的野心,也将十个世纪以来埃塞俄比亚的与世隔绝一扫而光。孟尼利克二世带着他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阿杜瓦战役后,亚的斯亚贝巴以惊人的规模扩大起来。这座城市最初只是在荒野中建立起来的军营式城镇,皇帝把城市里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地赠给亲王和公爵们。但是到1900年,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规模的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万,此外还有5万不需要办理暂住证的流动人口。在市区东南的山岗上修建了迷宫一般错综复杂的大皇宫,俄国工程师修筑了桥梁,法国人修筑了火车站和通往吉布提港的铁路,德国工程师在贵族住宅区架起电线和路灯,丹麦人带来了电话和电报业务。
孟尼利克的近代化为许多欧洲人提供了机会,甚至连意大利的承包商和工程师都在战后的阿比西尼亚找到了大量工作:他们设计并修建了阿比西尼亚第一条现代化公路,连接起首都和亚的斯阿拉姆。来自圣彼得堡的俄国医生在亚的斯亚贝巴开设了第一家现代化医院,即俄国红十字会医院。在首都建起了大量宏伟的建筑,包括新成立的国家银行、孟尼利克二世贵族学校、泰图皇后创办的“皇后饭店”(etege hotel,也用作国宾馆),某些“高尚住宅区”甚至安装了自来水和下水道。政府创办了第一份阿姆哈拉文报纸,随着印刷厂和其他近代化工厂(包括一家子弹工厂、郊区的一座小型水力发电站等)的成立,在亚的斯亚贝巴首度形成了这个国家几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一个新阶级——工人阶级。孟尼利克的国家银行还发行了自己的货币。
孟尼利克二世1908年他因中风而几乎完全瘫痪。
1913年死后由指定的外孙埃雅苏继位后称为埃雅苏五世,埃雅苏皇帝是由德国保姆带大的,自幼对德国抱有好感。
1916年9月12日,英法意公使联名向惊恐不安的阿比西尼亚外交大臣递交了一份最后通牒,宣称如果阿比西尼亚继续采取支持其敌人的行动,三国将采取军事干预手段。9月27日陆军大臣哈布塔·乔治斯武士(fitawrari hapte giorgis)通知参加国务会议的各位大臣召集起自己的私兵,然后召开国务会议,决定废黜皇帝。埃塞俄比亚大主教马特奥斯十世(abunamatewos)最终同意在他们写好的公告上署名。这个公告宣布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的女儿、埃雅苏的继母佐迪图为女皇,已故马康南公爵的儿子塔法里·马康南担任摄政和帝位继承人。
(5)塞拉西改革
佐迪图女皇手里没有多少权利。塔法里对于使阿比西尼亚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迫切性比女皇体会更深。 1923年,阿比西尼亚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了一项重大成果:经过数年的申请和审批,日内瓦的国际联盟终于接受了阿比西尼亚的入盟申请。
女皇的前夫古格萨公爵早就不喜欢塔法里,他于1930年3月在北方的冈达尔举起了叛旗,带着1万名士兵、10挺机枪和2门大炮向首都进军,声称要来“朝拜”一下摄政殿下。3月31日,古格萨公爵的叛军在安金平原(anchiem)战败,女皇的前夫被砍得粉碎。第二天下午,佐迪图女皇在大皇宫内突然去世,全国震惊。
塔法里摄政终于成为皇帝。他选定儿时的教名为自己的帝号,用阿姆哈拉语来说就是海尔·塞拉西,意思是“三位一体的威力”。11月2日星期天上午9点,海尔·塞拉西在圣乔治教堂大门外接受了皇帝的全部仪仗:带有十字架的纯金宝球、金银丝细工镂嵌的两支长矛、一枚镶有巨大钻石的戒指、金马刺、御剑和皇帝的御服。行完涂油礼后,西里尔大主教手捧金皮《圣经》,引导皇帝宣誓永远服从东正教会,最后由大主教为他戴上了镶满翡翠和红宝石的三重黄金皇冠,在礼炮的101声轰鸣中成为上帝的使者、犹太族的雄狮、万王之王海尔·塞拉西一世陛下。皇帝和皇后随后在举着深红天鹅绒御盖的侍卫簇拥下走入教堂,教师们吟唱起有几千年传统的圣歌“祝福汝啊,以色列王”,英国轻巡洋舰“埃芬翰”号(hms effingham)上的海军乐队在教堂钟声和全城的欢呼声中奏起了阿比西尼亚国歌。
海尔·塞拉西即位后继续推行他的改革计划,目标是使国家实现现代化,第一个成就是在1931年“赐予”其臣民阿比西尼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以1889年日本明治宪法为蓝本,开章明义地宣布海尔·塞拉西的神圣家族是唯一合法的皇族,“不间断地传自耶路撒冷的所罗门王和埃塞俄比亚的示巴女王的儿子孟尼利克一世的朝代”,“他的尊严不容侵犯,他的权力不容争议”。这部宪法还规定皇帝握有立法、统帅军队、任免官员、宣战、签订条约等一系列大权,此外还身兼最高法院大法官。宪法设立了上议院和下议院,但是议员都由皇帝指定,为数不多的上议院成员包括帝国的亲王、贵族、大臣、法官和军队将领,下议院成员主要是各地土司、酋长、地主和其他“知名人士”。议会的唯一工作就是聆听皇帝的训喻和做笔记。
在欧洲顾问的帮助下,阿比西尼亚在30年代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海关、行政、警察和军队,公共工程、道路、公共卫生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许多改革都是通过外国顾问和专家来实现的:财政部聘用了美国顾问,法律局聘用瑞士顾问,陆军部聘请比利时顾问,皇家警卫队聘请流亡的白俄军官,内政部聘请英国顾问……
和中国在抗战爆发前的“黄金十年”一样,1931年到1935年是阿比西尼亚的“黄金五年”。在这五年中,海尔·塞拉西的现代化改革在其他很多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尤其是废止奴隶制度方面。一些受过外国教育的上层阶级青年仿效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运动”,组建了“青年埃塞俄比亚运动”,试图推动改革。但是总的来说,阿比西尼亚传统的封建制度在许多方面仍然纹丝未动,生产力低下,农村的生产方式落后,教会凭借其崇高地位成为顽固守旧派的堡垒。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