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闻司马迁尝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今观赵氏心童之事,虽处台球微末之技,然其兴衰际遇,实可见时代风云。请允臣以史笔摹其形神,虽僭越不敢辞。
赵心童者,长安人也,生于甲戌年。父讳某,时任鹏城仁济医院副院判;母氏张,同院护正。童幼时即显异禀,总角之年见台球于医署休憩室,目随白球流转,竟能道其轨迹。父异之,遂辟静室置球案,以代寻常稚子嬉游之所。
初,心童持杆如持银针,身量未及案,乃叠药箱为凳。每课毕,辄闻击球声琅琅,往来医患皆奇之。
年十二,遇香港名手王姓者就诊,观其击红球入袋,如施金针渡穴,叹曰:"此子目有方寸,若习岐黄必成良医,然今见其持杆气象,当为体坛国手。"遂荐于广东斯诺克学堂。
时丙戌年,心童负笈穗城,入省队训练基地。岭南湿热,然其晨起即练架杆,夜深犹研球谱,勤谨若父辈配药称量。教练李氏尝训曰:"白球如脉,红球如症,彩球如方。"心童默识之,创"望闻问切"四诊法:望袋口宽狭,闻击球声清浊,问母球走位,切目标球薄厚,同侪皆效。
戊子年,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初露锋芒。决赛遇上海名将子,局分2:5落后。忽忆王教头言:"台球之道,在辨证施治。"遂闭目调息如诊脉,连扳四局逆转。时有港商观战,赠鎏银球杆曰:"此杆曾助亨德利夺冠,今赠少年扁鹊。"
甲午年,持外卡战中国公开赛,首轮遇"火箭"奥沙利文。世人皆谓雏凤难敌老凤,然心童以"子午流注"击法破其快攻,五局鏖战竟取三胜。虽终败北,奥氏赛后执其手曰:"东方医术,化入台球。"此战名声鹊起,然此后三载,屡败资格赛,世人有"仲景困厄"之叹。
丁酉年,困顿至极,独赴英伦,租住谢菲尔德地下室,日食简餐,夜观录像。创"悬丝诊脉法":置镜如悬丝,自察击球角度,英媒称"东方医道"。
辛丑年,英国锦标赛,一路过关斩将。半决赛遇特鲁姆普,决胜局剩最后黑球。全场屏息间,心童忽施"烧山火"杆法,以扎杆作弧线球,绕三库进中袋。此球后被世界台联命名为"太乙神针"。
决赛战布雷切尔,战至午夜。局分9:8时,对手母球走位如病邪入络,心童抓住时机,单杆138分清台。当黑球入袋刹那,以杆代针指天,泪洒赛场。此役创五项纪录:最年轻非英伦冠军、首位亚洲英锦赛王者、单届最多破百(14次)、决赛最高单杆(138)、连续得分王(495分)。
壬寅年,涉赌球风波,遭禁赛十月。蛰居鹏城旧宅,日临《大医精诚》,夜读《黄帝内经》。尝书"白球玄黑,阴阳燮理"悬于壁。解禁后首战武汉公开赛,观众喝倒彩,其神色自若如诊危症,四强战中轰出147满分杆。赛后言:"昔者秦越人治未病,今吾知疾在腠理当早治。"
心童之技,融岐黄之术于西洋技法。其"灵龟八法"杆术,按时辰调整击球节奏;"君臣佐使"走位,主攻辅防层次分明;更创"子午流注训练法",依气血运行规律作息,寅时练准度,申时修心性。英伦教头格里菲斯叹:"此子打球,如华佗施麻沸散,观其布局而知东方智慧。"
妮妮曰:余观赵子之路,犹见杏林圣手重生。其少年得志似扁鹊见齐侯,青年困顿类仲景逢乱世,然台球小道,何以动天下?盖因其折射时代之光:昔者邓公倡"小球转动地球",今有心童以球杆连中西。观其胜不骄,败不馁,禁不怨,恰如《内经》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后之览者,当知中华儿女,无问轩岐,皆可于方寸间见乾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