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能跑,就不要乱动。”



一个杯具,引发的悲剧

有时候 好心没好报,至少短期内没有。


有位网友回婆家,无意中发现婆婆的杯子 太脏了,就顺手给洗了一下:


图:米娜儿/小红书

这一洗倒不要紧,没想到闯了大祸:婆婆竟然生病了。


婆婆很生气,说她的水杯20年没洗过了,有很多益生菌,这一洗把益生菌全部消灭掉了。


哇趣, bingo。


假力洗茶渣:代码能跑,就不要动

众码农所周知,代码能跑,就不要动。可惜这位朋友不是码农,很多网友也不是,这 就导致了大量悲剧。


有网友说,能运 行起来的bug,那不叫bug:



有人提到,陈佩斯的儿媳妇把自己杯子茶垢洗了,还上火了:


还有网友晒出了自己的茶杯:




有网友的爷爷,改变了吃饭习惯,结果悲剧了:


有网友在政府上班,给领导洗茶杯,结果悲剧了:


有人给老公洗茶杯,结果悲剧了:



有人忍住没洗老公茶杯,就没有悲剧:


有个外国老人,几十年不洗澡,一洗就悲剧了:


我查了一下,不是印度老人,是伊朗的,坚持60年没洗澡,洗完澡悲剧了:


有一女酋长,住在深山老林,非要给检测,测完阳了,悲剧了:



有大学舍友不洗澡,后来被拖着去擦了一下身,结果悲剧了:


有人说自己的婆婆也有类似爱好,但好在她不干涉:


有人说,老人有些习惯自己视而不见,就怕一旦改变悲剧了,只要老人过得舒服就行了:


有人说有些老人在农村过得好好的,搬到城里,就悲剧了:


也有不少网友支持婆婆的做法,比如有网友说,这位网友破坏了婆婆的生态圈:


有人说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了:


有人说同事经常不刷牙,牙比谁都好:


有人提到美剧,说人不能太干净,否则会生病:


然后,还有好多网友提到“养杯”的事:

有人说再用二八年喝茶都不用放茶叶了:



实际上用不了200年,因为有网友说,男友的普通不锈钢保温杯,倒入白开水,喝出茶叶味道,根本没放茶叶:


有人说,这是茶垢,是干净的,不洗也没事:


有人说喝茶的人,有人会养这个:


有人说幸好洗的不是紫砂壶,不然会被骂死:


潮汕人早就有说法,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假力洗茶渣吃力不讨好,好心办了坏事



甚至有网友说,婆婆的杯子就算能抠出内胆来,她也不会动:


有人说,妈妈只能在乱七八糟的床上睡,在整理好的床上睡不着:


还有老板喜欢养咖啡垢:


有网友发出终极一问,整个人生就只能用这一个杯子吗?:



支持的人,和反对的人,都有充足的理由。

这理由可以是科学的,也可以是玄学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

我自己有轻微洁癖,喝完茶或咖啡的杯子,必须得立刻洗刷,一旦有茶垢,必须上魔术海绵擦掉,或者用牙膏。

至于养杯,我不理解,但表示尊重。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反之亦然。


茶垢是什么?到底要不要洗掉?

那么茶垢的成分,到底是什么呢?

本着不怕好奇害死猫的精神,我做了一番调查,针对这种陈年老杯,茶杯上残留的东西,主要是“茶垢”,而不是什么益生菌。

大家常说的“茶垢”,主要成分是茶叶中茶多酚(尤其是鞣酸)与水中的钙、镁、铁等金属离子,长期反应生成的沉淀物


成分复杂,以鞣酸金属盐为主,还包含咖啡因、氨基酸等有机物的聚合产物,通常呈棕褐色或黑色,紧密附着在杯壁,占茶垢的 60%~80%

而益生菌这玩意儿,并非单指某一种细菌,而是分好多种,都是对人体有益的活菌(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需在特定温湿度、营养环境中存活

茶杯如果长期不清洗,残留的水分和有机物可能滋生细菌,但多为环境中的杂菌(如霉菌、大肠杆菌等潜在有害菌),而非对人体有益的益生菌。


至于益生菌,长时间干燥或高温环境下,益生菌难以存活,反而是有害微生物更易繁殖

那么茶杯要不要经常清洗呢?

支持的人认为需要定期清洗,主要基于卫生安全角度。

支持者指出,茶垢孔隙多,易吸附残留的茶汤、唾液等有机物,成为细菌、霉菌(如黄曲霉)的滋生温床,长期不清洗可能引发腹泻、呕吐等消化道问题。

还有研究表明,未清洗的茶杯中细菌数量随时间呈指数增长,尤其在潮湿环境下,有害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风险显著升高。

另外,茶垢的另一种卫生安全隐患是,部分金属离子(如铅、镉)可能通过劣质茶具溶出并被茶垢吸附,长期摄入存在健康风险。

鞣酸金属盐虽本身无害,但过量摄入可能影响人体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

也有人提出茶垢会影响感官与口感。茶垢积累,会影响茶汤风味,可能带入陈腐味或异味,降低品茗体验。

而反对定期洗杯的人,则主要是为了“养杯”,咱们下面展开详聊。


要不要“养杯”?

我自己没有“养杯”的爱好,只能通过第三方的数据来探讨。

目前网上主流的说法认为,长期不洗茶杯(“养杯”)有可能危害健康,并无明确的好处。

至于卫生风险,咱们上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

那么“养杯”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经过调查,我发现原来“养杯”、“养壶”的说法,由来已久。

在古代或特定茶具(如紫砂壶)的养护中,“养杯”、“养壶” 指通过合理使用(及时清洗、擦干)让茶壶和茶杯表面形成自然包浆,而非放任茶垢堆积

比如,传统养壶强调 “每次用后彻底清洗晾干”,核心是通过茶汤中的矿物质和油脂在壶体微孔中缓慢渗透,形成温润光泽,而非保留茶垢。

现代水质与古代不同,如今自来水多含氯、重金属离子等,长期残留的茶垢会富集这些物质,与传统 “养杯” 的环境(天然软水、手工茶具)没有可比性。

所以说,“养杯”≠“不洗杯”。正确的茶具养护,应建立在 “清洁”、“卫生” 的基础上。

每次使用后用温水冲洗,定期用软布或海绵去除茶垢(避免使用钢丝球损伤表面),紫砂壶等特殊材质可使用专用养壶笔清理,保持茶具干燥通风。

这种养护方式既能避免卫生问题,又能通过合理使用形成自然包浆。

另外我觉得有必要提醒大家的一点,警惕 “过度养杯” 的营销话术。

有些不良商家或茶文化宣传中,把 “茶垢堆积” 包装为 “养杯” 文化,实际上忽视了卫生风险,造成卫生安全隐患。

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茶具的清洁度,直接影响饮茶体验和安全性。

说点我自己的看法。个人喝茶,不要把“养杯”作为偷懒的借口,干净卫生很重要。

我了解完“养杯”文化之后,甚至觉得要想“养好杯”,反而是需要更勤快、更用心,否则无法包出漂亮的浆

当然啦,在保持健康卫生的前提下,是否“养杯”,完全是一个个人喜好问题,自己怎么顺口怎么来,怎么开心怎么来,怎么舒服怎么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