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混元珠‍‍‍‍‍‍‍‍‍‍‍

最先受到平台“8-12集一刀切”、“10分钟预览集”等冲击的岗位出现了,就是影视项目开发最前端的文学责编和策划。

长视频平台项目周期动辄两三年,反应迟缓,但市场风向一时一变,平台决策自然难以及时跟上。这种长周期属性,成为了诸多问题的根源,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量前期开发资源被浪费了。

“干了十几年责编,我已经自我更新七八次了。”责编富豹(化名)向骨朵说道。从IP改编热潮,到现实主义题材受宠,再到如今长剧向短的转变,每一次行业变革,对文学责编与策划们而言,都是一场对反应速度的考验。

长剧,说短就短?

长视频平台项目周期长,风向一变,项目就受影响。

某影视公司的文学策划阿曼达(化名)从2023年开始就在孵化一部软科幻剧集,原本今年这个项目即将落地拍摄,结果现在需要把剧本重新调整后再上会。

“如果这次上会被驳回,我这两年就白干了。”为了把项目“塞进”12集的体量,阿曼达直接删掉了大量对外星文明世界观的铺垫。“现在有外星人、外星文明这个事,全靠台词和画面交代。”

比如故事开篇就是主角在飞船里对着全息屏念3分钟台词匆匆交代背景,至于原著里人类与AI的伦理冲突和契合社会话题的情节全都被删掉了,为主角的动作戏和情感线腾地方。

“观众看到第三集就会发现,所谓科幻剧不过是披着太空皮的职场爽剧。”这种“伤筋动骨”的改编并非个例。阿曼达的同事正在做的30集都市家庭剧,现在也要压缩到12集。


图文无关

“这才是真的没法做了,原本需要细腻刻画的代际冲突直接被砍成‘吵架大赛’。”比如女主母亲患病的伏笔刚埋下就得直接送进手术室,同事女儿的职场矛盾也必须同时出现。

许多影视行业的文字工作者都认为,现在长剧短剧化,人物动机全靠台词硬推,没了情感递进。原本长剧还能以逻辑闭环、情感推进细腻为优势,但现在平台刻意追求强情节,让长剧集成了碎片化爽点拼贴的四不像。

“大家能理解平台推行短剧集的意图,一是为了应对短剧冲击,二是控制成本,三是提升用户完播率。”阿曼达透露,2024年微短剧分账金额同比激增180%,这让视频平台直接红了眼,于是用轻量化抵御碎片化。但一刀切的做法,仍会导致商业逻辑与创作规律间的矛盾。


美剧《权力的游戏》首季10集,用3集铺垫世界观,2集建立人物关系,这种叙事节奏在12集限制下根本无法复制。”阿曼达认为像悬疑、历史、科幻这些强世界观的题材,必须有足够篇幅构建逻辑自洽的故事宇宙,如果强行压缩只会导致“剧情贫血”。

富豹和阿曼达都认为,短剧集不该是“内容瘦身运动”,而应是“叙事进化革命”。正如《隐秘的角落》当年用12集打造精品,靠的不是简单砍集数,而是对悬疑类型的深度解构与节奏重构。

当平台用“集数卡尺”丈量内容时,或许更该思考:究竟是让故事为集数让路,还是让集数为故事服务?

而且长剧的制作周期普遍较长,这种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临时调整,不仅耗费了大量前期准备的资源,也打乱了创作者的节奏。富豹告诉骨朵,他们公司的某项目被平台全盘否定后,一天都没有用的景棚直接被拆除了。

题材,说卷就卷?

长视频平台长周期的弊端,还体现在题材选择严重滞后上。比如某个题材走红后,平台在随后的两三年时间里都扎堆做同类题材,使得该题材大量淤积。

“今年看了200多个项目PPT,超过70%都是宅斗剧。”一家影视公司的文学策划总监汪满(化名)很反感这种某一题材火了就立刻扎堆的行业现状。

2020年“迷雾剧场”带火悬疑短剧集,此后三年内各平台跟风上线超80部同类作品;2021年《山海情》爆红,某平台一年内立项12部“乡村振兴+家庭伦理”剧,其中3部的冲突也如出一辙,都是“土地纠纷+电商扶贫+老人患病”;2022年《人世间》爆火,“头部演员+年代滤镜”沦为现实主义题材的标准配置。

“其实题材扎堆也没什么,要是都有创新点也行。就拿悬疑剧来说,密室杀人、凶手反转、社会派议题已经成了必备公式,‘雨夜+废弃工厂+心理侧写师+童年创伤’则成了固定情节模板。”


但因为长周期带来的沉没成本,即使这些模板已经被观众厌弃,平台也很难做到在项目上线前及时止损,最终只能是被市场和观众抛在身后,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创新的不足。

汪满还吐露道,她和平台接触这几年,已经发现了平台的“伪创新”。

一方面鼓励创新,提出新题材与创意要求,可审核时却趋于保守。常以“受众群体不明确”“市场风险大”等为由,拒绝有大胆创新元素、稍偏离常规的项目,使创作者为了过会不敢轻易创新,只能沿用成功模式。

另一方面是平台评价项目过度依赖数据和过往经验,热衷分析爆款元素并要求新项目照搬,美其名曰借鉴,却忽略故事独特性,让创新流于表面。

这就使一些热门题材陷入内卷,而那些小众题材却无人问津。阿曼达透露,他们公司在两年前就孵化过“AI养老”题材的剧本,但没有一家平台愿意接受。“平台拒收的理由是科幻受众本身就少、项目没有IP支撑、特效成本过高。”


最近Netflix的《黑镜》频频出圈,阿曼达团队认为,科幻承载社会议题的属性能让其成为爆款,但目前平台只敢做“赛博朋克+动作戏”的表面文章。

而以权谋取胜的历史题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流量至上”思维的影响。

去年某影视公司筹备三年的历史剧直接被某平台否定,就是因该平台运营认为,平台20-35岁年轻用户多于40-55岁的中年用户。“那个团队的制片人告诉我,他们考证了137件文物、设计了8条博弈线,但平台在上会时仍要求他们重写情感戏,只因剧中女性角色较少,且没有清晰的爱情线。”

喜好,说变就变?

除了反应速度的迟滞,长剧在IP运作和项目推进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当下大火的小说热文很难快速投放进长剧市场,但短剧却能够凭借制作周期短、流程相对简便的优势,迅速将热门小说影视化。甚至不需要像长剧一样调整剧本,可以直接按照小说原文进行一比一拍摄。

而且对于长剧而言,IP热潮顶峰期不仅只有改编周期这一个棘手问题。文学责编梅轲(化名)和团队在2018-2022年间飞了50多个城市、见了400多位网文作者,光版权谈判差旅费就花了700多万。但这种极高的沉没成本,却往往难以得到与之匹配的回报。

那时候整个影视行业陷入了IP迷信的怪圈,平台决策层坚信“热门IP=流量密码”,无数影视公司带着现金到处“抢货”,某平台给责编下达的KPI就是“每月至少签约1个百万级收藏量的网文IP”。

而身处一线的文学责编与策划,直接成为这场疯狂游戏的执行人。他们既要在海量网文里淘金矿,又要在改编时为资本泡沫填窟窿。


图文无关

最荒诞的是在2020年,汪满被老板派到日本采购一部7万字的悬疑小说版权,只因这是老板十分喜欢的小说作者的新作。

凭借专业经验,汪满心里十分清楚,这部小说若拿到国内改编成剧集或电影,必然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但作为执行者,她不得不完成这项任务,最终以400万的价格将版权收入囊中。“到现在五年过去了,这个IP还没改出剧本,大概率要烂在我们手里了。”

汪满告诉骨朵,这种情况在影视圈屡见不鲜,很多时候版权费白白打了水漂,并非责编团队对市场的判断出现了失误,更多是在为最终决策者的个人喜好买单。

比如前文提到的现实主义热、悬疑热、宅斗热时期,汪满的老板都会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于是汪满和团队只能在某一时间集中寻找和评估某一题材。“每次都是跟风赶潮,没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和长远的规划,最终的结果都是耗费了团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让公司的钱打了水漂。”

虽然这几年IP热潮已经明确褪去,但留给责编和策划的烂摊子并没有消失。据统计,2015-2025年签约的IP中,最终成功播出的不足20%,成为爆款的不足15%,大量项目停留在“版权囤积”阶段。

“以前是追着作者谈签约,现在是追着作者谈解约。”为了能够以更合适的价格拿下IP版权,梅轲他们团队有几十个IP作品的签约模式是“3+3自动续”。“当时考虑这个模式,是因为影视项目的开发周期较长,所以以这种形式给作者付款。但现在许多IP到期三年仍没有任何进度,只能和作者协商取消自动续约。”


梅轲称这种模式在当时是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没想到现在却让他们又损失了一大笔违约金。而最让梅轲无奈的是,这几年他们把工作重点都放在了如何将这些小说IP影视化上,好不容易一些IP已经折腾到剧本阶段了,结果IP不是公司的了。

“其实‘8-12集一刀切’和‘10分钟预览集’在我看来和IP热、题材热是一样的,都是上面拍脑门下面跑断腿,最后肯定有能出来的项目,但从整体看亏的是多数、赚的是少数。”

漫长的周期和频繁变更的决策,让长剧的革新速度始终在一时一变的市场风向中处于下风。而隔壁赛道的短剧,却因为体量小、周期短,而不错过任何一个热点,既能享尽题材红利,又能快速调整创作方向,根据观众反馈及时优化内容。这就导致长视频平台在和短视频平台的竞争当中,始终显得力有不逮。

正如富豹所说:“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推进接下来的工作。”他们更不知道的是,这种日子何时才是个头。

‍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