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上将的队伍里,教员曾戏称杨成武、杨得志和杨勇三人为“三羊开泰”。这其中,杨勇无疑又是最具传奇色彩的那一位。

从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到解放大西南主力军,再到朝鲜战场最后一任志愿军司令员,杨勇总能在历史转折关口有着不俗的表现,以至于在他出征朝鲜战场前,教员信心满满的对他寄语:



同样,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杨勇,在接待国外来客——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的表现,依旧令教员津津乐道,并给出了“杨勇上将,上将扬勇”的高度赞誉。

1959年底,已从英国陆军退役满一年的蒙哥马利主动联系到新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恳切表达了希望来华访问的请求。

虽然对这位曾经高呼“中国是世界威胁”口号的英国老将抱有一丝怀疑态度,但潘自力还是将这一消息通报给周恩来总理并询问答复意见。得到明确指示后,潘自力也在第一时间给了蒙哥马利答复。

此时的中英两国尚处在代办级外交关系阶段,因而蒙哥马利也只好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访问愿望。不过,包括潘自力等人在内的一众外交官都感到好奇:蒙哥马利的访华背后究竟是偶然选择还是有备而来?

提起蒙哥马利,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二战中那个指挥阿拉曼战役并打败“沙漠之狐”隆美尔的英国名将,毕竟在战斗力乏善可陈的行军中,能走出一位像蒙哥马利这般“硬汉型”战将确实难得。



当然,他的这次访华初衷也并非出于偶然,更多的是在对战争与和平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力求在中国找寻到一丝答案。这一点,从他退役后说出的“未来世界和平的关键可能在中国”论断也不难看出。

之所以将目光聚焦在新中国,既有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蒙哥马利对东方红色大国的好奇心驱使,也有他对中国军事力量评估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击败“联合国军”的现实战例更令他深感震撼,以至于朝鲜战争后他时常向身边同僚提及这样一段话:

带着这样的疑惑和兴趣,蒙哥马利做了相对充分的访华准备。除了将我军从土地革命战争至抗美援朝时期的经典战例仔细研读掌握外,对教员本人在四渡赤水和三大战役期间的战术布局和决策艺术进行了重点解读。在他的日记中,也毫不掩饰对教员这次会面的期待:



1960年5月24日,蒙哥马利正式踏上了新中国的热土,也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教员和周恩来等人,并由此留下了一段终生难忘的军事考察之旅。

到访北京的次日,蒙哥马利便在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李达和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的陪同下进入北京军区的一处开放军营内观看现场演习。

对“东道主”杨勇来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军事演习,而是一场涉及两国外交关系的“军事名片”展示机会。说得再严肃一点,这是新中国向国际上展示军队现代化成果的重要窗口。

为此,杨勇精心准备了“翻字靶射击”、“气球靶速射”和“擒拿格斗与刺杀操练”等独具特色的战术项目,着实让蒙哥马利大开眼界。

不过,在频频拍手称奇之余,蒙哥马利这位沙场名宿的“职业病”也旋即暴露出来。73岁的他突然提出要接近士兵队列“检查训练细节”的想法。同为职业军人出身的李达和杨勇也不便失了礼节,索性直接答应了对方请求。

而蒙哥马利随后的举止也颇意味深长,他让现场的500余名战士脱帽,随后仔细观察着士兵们光洁亮堂的额头,并缓缓道出一句由衷感叹:

真正的转折时刻还是接下来的射击比试环节。蒙哥马利习惯性的从士兵手中接过半自动步枪,以立姿击倒一块钢板靶,而后又毫不犹豫的将枪递给陪同参观的杨勇。看似是漫不经心的随意之举,实则是蒙哥马利对杨勇的一次实力试探。

在此之前,这位曾在抗美援朝期间曾令英军折戟沉沙并指挥最后一场金城反击战的杨勇将军鼎鼎大名便萦绕在蒙哥马利耳畔,此刻正是现场验证“对手”实力的最佳时机。

蒙哥马利的心思杨勇自然心领神会,接过步枪后的他以标准军姿伫立,连发九枪后,九块钢板应声倒落,立时引来现场一片喝彩声音。时刻多年后,现场亲历士兵回忆起这一幕来,仍难掩对杨勇的赞叹之情:



一场无分胜负的“竞赛”就这样戛然而止,仿佛什么都没讲,又仿佛什么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成为中英军事外交史上的经典瞬间。

实地参观后的第三天,即1960年5月27日,蒙哥马利在上海见到了专程前来接待他的教员。双方从军事谈到政治,从战争经历谈到国际形势,双方津津乐道却又都意犹未尽。

在中国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访问后,蒙哥马利于5月28日动身前往香港,而后返回英国。在香港,他公开举办了一场记者招待会,对访华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个人的感受进行了坦诚分享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蒙哥马利在招待会上着重提到了他“请求中国士兵集体脱帽”背后的深意,即透过士兵的年龄来检验我军的现代化建设程度。

当一个个年轻且富有朝气的士兵整齐划一的站在自己面前时,这位历经战场百炼成钢的老将似乎在一瞬间感受到这支现代化军队铁的纪律和过硬技能,更理解了教员口中那句“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内涵。



招待会进入尾声之时,蒙哥马利郑重其事且又意味深长的道出这样一句肺腑之言:

很快,蒙哥马利记者招待会以及访华见闻一并在报纸上刊登发出,当得知蒙哥马利与杨勇军营比试枪法的轶事后,教员随即脱口而出八个字的精辟评价:

这其中,不仅有巧借“杨勇”之名来肯定对方坚毅勇武和中国军队昂扬斗志之意,更有借蒙哥马利来访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独立自主、不可战胜的强大立场。

当然,在更深层次上,教员的这个赞誉也是对全军各级官兵的一种激励,向人民子弟兵们揭示出现代战争的本质、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是装备与技术,更是人的意志与智慧。



如今,距离蒙哥马利首次访华已过去65年,两位重要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也都作古近半个世纪。但蒙哥马利那句“勿与中国陆军交手”的忠告仍被西方军界奉为箴言,而“上将扬勇”的插曲,也成为如今历史学家们侃侃而谈、津津乐道的话题。两者似乎都在提醒着世人:

能战而不嗜战,不仅仅是一个东方大国的实力彰显,更是一种基于人道主义的责任担当。中华民族历来如此,人民军队亦是如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