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圈,将真品以极为便宜的价格买下就叫做捡漏。有时候为了捡漏,就需要多人做配合。并通过心理战的方式,让卖家在不明真假的情况下将宝贝以废品价卖出。



这种做法在业内非常常见,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咱们就讲一个真实的案例,让大家看看这个行业的水到底有多深。

很多二手文物贩子都喜欢去农村收货,哪怕一年只收到一件宝物,这一年也就吃喝不愁了。毕竟不少农民因为眼界的原因,并不知道自己手上宝物价值连城,居然就以极为便宜的价格卖了出去。

文物贩子张三在一次收文物时遇到了一只普普通通的柜子,柜子抽屉里还有一个黄花梨制作的笔筒。



柜子本身不是什么好玩意,就是以前普通人家用过的,品相也不行。那笔筒因为长期放在柜子中,居然被保存的好好的,虽然也有一些灰尘覆盖,但张三可是火眼金睛,一看就知这是黄花梨材质,而且是清朝名匠打造,价值极高。



于是张三就来了个声东击西之计,绝口不提那个笔筒,只愿意用3000元的价格将这个柜子收到手,至于里面的杂物,张三提议,就当是附赠品吧。

张三觉得出3000元已经很高,但农户明显较小心谨慎,最终拒绝了张三的建议。张三无奈,留下电话后便离开。

一个月后,张三又找了自己朋友去那家收柜子,这次只开出了1000元的价格。



实际上这是文玩行业惯有的招数,再过一段时间后,还会有第三个甚至第四个人到农户家中,而且开价一定会一次比一次低。

这个时间要把握非常巧妙,时间过得太久了可能会导致鸡飞蛋打,导致好好的东西被别人收走。

时间太过频繁也可能会引起农户的重视,认为自己的东西价值不菲,反而担忧是中了圈套导致抬高价格,所以一般来说以一个月为宜。

农户还是上当了,同意3000元的价格让张三拿走柜子,只是他又提出一个要求,柜子中的杂项也要挨个算钱。

对张三来说,目的已达到。他的目光并不是柜子,而是柜子里面的笔筒,最终这个笔筒以40元的价格卖给了张三。



张三拿到了笔筒,在拍卖会上卖出了12万元的天价。

张三觉得自己做成了经典案例,于是喝酒时向同行吹嘘,谁知同行转头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农户。

农户认为,如果张三只是和他讨价还价,不借助别人设局,那么他是能够接受的,只能怪他自己没有这个本事,没有人家眼光好,反而觉得宝物能够落到欣赏他的人手中,自己也算做了一件善事。

但问题就是张三找了朋友帮忙,从心理战的角度上去压低商品价格,这就涉嫌到欺诈,于是不认可这次交易,要求张三退回。

只是农户的诉求注定没有结局。虽然张三使用了一些手段,但这个行业的规矩就是这样,凭借着就是一双火眼金睛,若没有这双火眼金睛,就只能说自己技不如人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